庚信诗赋援引“三史”中人物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之集大成者,其取得的文学成就明显高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庾信创作的诗歌现存三百首左右,赋存十五篇。本文以庾信诗赋作品中援引的“三史”中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诗人在人物典故上暗含的深意进行探讨,以期对庾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绪论梳理了庾信作品用典的研究现状并阐释了“三史”的具体内涵,以及论述了庾信援引“三史”典故的原因和概况。正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庾信诗赋对“三史”中出使异国和去国离乡之人的援引。第一节指出由于相同的使者身份,庾信常在作品中引用班超、张骞、申包胥、蔺相如等人的典故,主要是用来反衬诗人出使西魏失败的无奈与懊恼,“有辱使命”,深愧于梁朝君民。此外,庾信对苏武、李陵、伯夷、叔齐等典故的化用,是为了突出自己“大节有亏”,进行自我忏悔。第二节对去国离乡人物典故作了详细分析。庾信始终没能真正融入北方生活,强烈的“思归”愿望与浓重的“客寓”意识潜藏于其内心深处,而由此产生的悲痛之感,永远也无法消除。  第二章论述了庾信诗赋对“三史”中隐逸之士与为官之人典故的运用。第一节首先指出隐士之典隐现了诗人隐于小园时的生活状态,并进一步阐释了庾信前期隐逸是为了保全性命与寻求心灵慰藉;其次,为了避开北周末年的政治争斗,庾信晚年又度过了三年的隐逸时光,“二疏”、王君公等隐士典故正暗指了庾信遁于园庭时的内心情感。第二节对庾信诗赋中的朝臣之典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庾信借助典故抒写了自己渴望得到北周政府重用的愿望。并且指出诗人在隶事中不停变换隐士与朝臣之典,显示了他在仕与隐之间的徘徊不定以及内心的矛盾痛苦。  第三章以“英雄情结”为切入点,探究庾信对“三史”中英雄之典的引用。第一节展现了庾信诗赋中英雄群像,并且说明了庾信援引英雄人物的作用,或是表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或是用来喻人及自比。第二节探讨庾信诗赋中出现的项羽、荆轲、豫让等失路英雄,认为诗人在历史人物身上寄托了报答君恩的愿望,以及抒发了愿望无法实现的悲哀情感。第三节结合时代战乱与庾信个人经历,对卫青、霍去病、田单、马援等战场英雄典故作了具体分析,从而可以看出一方面庾信以英雄自许,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借典故赞颂或讽刺梁朝将士。
其他文献
老王和妻子在家里畅谈着自己的小日子,俩人越谈越感到很幸福,脸上荡漾出一种明媚的喜悦。是啊,房子买了,女儿也考上大学了,下一步买辆小车,再到新马泰旅游一下。想想这一切,自己是多么地幸福啊。老王哼着小曲喜滋滋地出去买菜了。  在菜市场,老王碰到了好几年没见的老邻居。俩人高兴地谈起了各自的情况,老邻居买了二套新房,一辆小车,女儿在美国留学,下个月他就要和妻子到美国旅游去了。  听着、听着,老王心里一阵堵
期刊
韩愈(768—824)、白居易(772—846)同为中唐文坛最杰出的两大人物,同时,同为主导中唐文坛的两大文体改革运动,即“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两人的创作与思想直接或间
本文是关于汉语体标记“了”研究的论文,运用的是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日语为参照语,以汉语为目的语,考察了“了”与对应的日语相关体表现形式在一定句法条件下所表现的时制、
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由众多愚昧、蠢笨的“愚”人构成的形象群体。这类“愚”人的诞生与轮回转世,不是偶然出现的个别现象,而是历代创作主体有意识创造与继承的结果。在“愚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李安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下的典型个案。他来自于传统中国文化家庭,又来回往返于好莱坞与纽约之间的航线上。他将东西方文化创造性地融入电影创
本文对《文始》和章太炎的声训论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文始》不仅是章太炎的一部语言学专著,也是清代以来汉语言文字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更是汉语语源学的一部开山之作。可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