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研究--以杉岭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d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酉水三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李绍明等对川东酉水土家进行民族学研究时提出的一个区域文化概念,其范围包括了酉阳县的大溪区、酉酬区和秀山县的石堤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逐步成为酉水三区村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间信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逐步发生变迁。而自李绍明等对酉水三区调查研究后的近三十余年里,对该区域土家文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文章以杉岭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并与李绍明等的研究成果作对比,探讨酉水三区土家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术信仰与“道教”信仰的变迁,以期考察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而探索土家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方向。
  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其内容主要涉及了选题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田野调研经过以及民间信仰与文化变迁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内容,主要是对田野点的介绍,涉及了自然地理环境、生计与资源以及民间信仰体系等内容,是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第二至第五章,分别对酉水三区土家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巫术信仰、“道教”信仰的现状及近三十年来的变迁进行分析。在现代化背景下,酉水三区民间信仰内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外来的风水观延伸出的风水信仰替换了酉水三区土家族原生的自然崇拜;其次,巫术信仰不能继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无法独立存在,而是通过残存、变异的方式融入其它信仰文化;再次,土家族传统的图腾崇拜、土王崇拜趋近消失,而以主流意识为支配的家先崇拜在村落不断发展,并与其它信仰异时共存;最后,“道教”信仰不断采借、整合外来信仰文化,成为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多元交融的核心。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内容,主要对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内容与结构方面的变化、变迁的特征、原因以及机制进行总结。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是对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当代变迁的有利、不利方面分别做出客观的、理性的思考,同时探讨民间信仰变迁的规律和土家族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化背景下,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并没有因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失去存在的根基,而是由封建主流意识规范下的信仰模式与外来的信仰文化替换了传统的原生信仰文化,并不断采借、整合其它信仰文化,重新构建新的信仰秩序。酉水三区土家族传统的原生信仰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原生的自然崇拜、巫术信仰在村落逐步遗失。而“道教”信仰与家先崇拜,是村民选择的既符合土家族传统灵魂观念,又能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信仰文化,在村落社会不断与其它信仰文化整合、调适,是酉水三区土家族民间信仰发展的主要方向。
其他文献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增强自身感悟、培养审美情趣和语感的重要途径。而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阅读材料的情感与内涵,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一、读出“新”意   探究性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明显不同。传统的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教师往往预设了阅读的目标和结果,因此学生的阅读是有局限性的。而探
期刊
乡村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既关注着旧时的乡村风貌,也指导着当下乡村的建设。民国乡土小说作为描写乡土文化的记忆载体,在表达作者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将不同的乡土人情,结合想象艺术反映在文本之中。从记忆层面,乡土小说文本既是作家个体的现实记忆与想象记忆的文学表达,也是民国乡村集体记忆的文本呈现。人类学关注不同乡村文本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刻的文化动因,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新的阐释,使得记忆不会在经历了几代以后逐渐被淡忘,甚至消失。本文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域,通过对民国乡土小说深入的文本分析,呈现不同的乡村风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校与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的。”[1]《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了“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领域的“选择性”,其实我们并不陌生。2012年秋季,浙江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两年下来,选修课的选课走班已深入人心,然而占高中课时总量三分之二的必修课仍然按照齐步走的“行政班”教学,一个班中的四十个学生,在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
期刊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呈现了多样化。在教育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主体的自我觉醒,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更多的是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与互动。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优化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校自2013年开始便积极进行翻转课堂变革,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尝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对翻转课堂本土化实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下面就我
期刊
在“适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三自”教学原则,以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学。在“三自”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逐渐形成了三大教学品牌: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自选课程”, 以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适性课堂”,以差异性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  一、以满足需要为目标的“自选课程”  所谓“自选课程”是指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目标、以精品社团为依托、以教
期刊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三自”原则下,鲁外逐渐形成了三大品牌德育载体:强调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提倡自我展示的“鲁外星势力”展示活动和注重自我评价的“每周之星”评比活动。  一、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一枝一叶显个性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与发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范围的扩大以及高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高中与大学形同壁垒的现状成为必然,取而代之的是两者的联合。以此为基础,作为教学主体的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与优质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上实现有机对接就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趋势,既有现实背景,又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飞速
期刊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而“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写作活动来提高。事实上,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根,它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活动,特别是基于特定阅读文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会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实
期刊
在历史上,曾经是近乎全民信教的西藏地区,藏传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异常密切。目前,西藏地区仍有数量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中,既有不少占地规模巨大、僧众人口众多的大中型寺院,但更多还是小规模的乡村寺院,亦可称之为社区寺院。这类社区寺院或乡村寺院规模虽小,但数量多,而且与西藏乡村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仍不乏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一座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中尼边境地带的喜马拉雅山区乡村寺院科迦寺为例,基于较为充分的田野调查,采取民族
鲁迅先生谈及教育时曾经这样说,“未来之教育,适如其分,发展各个的个性”,强调教育尊重独立人格、尊重独立意志。承蒙先生教诲,近四年来,我们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致力于“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立志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适性教育”的内涵及提出缘由  什么叫“适性教育”,我们为什么提出这一理念?  “适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符合学生天性、个性的教育。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