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有关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是提高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户生态系统是以农户为独立经济实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我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选择鄂西南山区三个典型土家族村落40户农户,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该地区不同模式农户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本研究调查了40个农户的经济特征和农业的产出和投入,通过聚类分析,将农户农业生态系统分成三种类型:种植-畜禽模式(PL)、种植-畜禽-沼气-果树模式(PLMF)、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PLMFV)。分类结果与研究对象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总体上反映了农户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调整的方向。(2)通过对不同模式农业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上家族农户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也是上家族最为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在基础上,土家族农户生态系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农户生态系统类型和农业模式。每形成一种新模式,或在原模中每增加一个环节,其结果是结构史加完善,系统效率更高。因此,按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与效率高低依次为:PLMFV>PLMF>PL。(3)采用黑箱模型研究了家庭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土家族农户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氮素处于盈余状态,且盈余量大,三种模式分别为56.8%、56.7%、45.6%,平均盈余量为53.0%。氮肥过量施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导致上壤中,磷、钾的急剧消耗,还造成环境污染。三种模式的磷素分别为84.6%、52.8%、50.1%,平均盈余量为62.5%。磷素的来源过于依靠化肥,来自有机肥中的磷素比例偏低。钾素全面亏缺,三种模式的钾素分别为18.2%、9.6%、1.1%,平均亏缺率为12.7%,增加绿肥、稻草、秸秆还田是补偿土壤钾素的有效措施。从养分的总循环看,在农业模式结构多样性增加的情况下,养分的内循环率呈上升的趋势,而且来自有机肥的营养元素比例提高,系统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变小。(4)采用能值方法研究了农户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特征,通过三种农业模式各亚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分析,构建了三种模式的能量流动模型;通过建立能值指标体系,并结合能量分析指标对三种农业模式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家族农户生态系统的能值的产投比依次为:PLMFV>PLMF>PL。随着农户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的增加,农户生态系统的有机能投入比例提高,能值的产投比也升高,说明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增加了能值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