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研究体成分与骨密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随年龄增加体成分的变化在骨质疏松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预测意义。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4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或健康体检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7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64人。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采用双能线BMD仪(DEXA)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腰椎、髋部及股骨近端BMD。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定体重、体脂量、去脂体重、骨骼肌量、四肢骨骼肌量、躯干骨骼肌量、骨矿物质含量、内脏脂肪面积、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比、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有无粥样板块形成。收集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如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代谢危险因子。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女性组又分未绝经和已绝经两个亚组,男性又分≥50岁组及<50岁组两个亚组。按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组。使用SPSS17.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男性<50岁组体重、骨骼肌质量、骨矿物量均高于年龄≥5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脂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均低于年龄≥50岁组(P<0.05)。未绝经组骨骼肌质量、骨矿物量均高于已绝经组(P<0.05);BMI、体脂量、腰臀比及内脏脂肪面积均低于已绝经女性组(P<0.05)。 (2)骨矿物量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总体受试人群,一般形态学数据身高、体重、BMI、腰臀比与骨矿物量(BMC)呈正相关(p<0.05)。体成分部分,去脂体重、全身骨骼肌量、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与BMC呈正相关(p<0.05)。男性组一般形态学数据身高、体重、BMI与BMC呈正相关(p<0.05),年龄与BMC呈负相关(P<0.05)。体成分部分,去脂体重、全身骨骼肌量、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体脂量与BMC呈正相关(P<0.05)。女性组一般形态学数据身高、体重、BMI与BMC呈正相关(p<0.05)。体成分部分,去脂体重、全身骨骼肌量、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体脂量、内脏脂肪面积与BMC呈正相关(p<0.05)。各组反应肌肉量的指标与BMC相关系数较大(r>0.7),相关性强。 (3)骨密度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50岁男性组,腰椎(L1-4)、全髋、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骨密度均与体重、骨矿物含量及去脂体重、全身骨骼肌量、相对骨骼肌量、躯干肌肉量、双下肢肌肉量等反映肌肉量的指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r>0.4),相关性强;而BMI、体脂量仅与大转子、小转子BMD呈正相关,体脂百分比与各部位BMD无相关性。已绝经女性组,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重、BMI、体脂量及相关反映肌肉量的指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r>0.4),相关性强;而体脂百分比仅与腰椎BMD呈正相关,相关(r=0.440)。 (4)BMD影响因素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50岁男性组相对骨骼肌量与各部位BMD的相关关系独立于年龄和体重指数。已绝经女性组相对骨骼肌量与各部位BMD的相关关系独立于年龄和体重指数;体脂量与腰椎、股骨颈、小转子BMD的相关关系独立于年龄和体重指数。 (5)IMT影响因素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腰臀比、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与IMT呈正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440,0.151,0.272,0.493,p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限制性输液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影响,为临床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94例ASAⅠ-Ⅱ级择期于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行肺叶切除术患
第一部分:KLF14基因在心肌肥厚表达和功能的细胞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心肌肥厚是心脏对慢性压力或容量超负荷产生的一种代偿反应,它的基本变化包括心肌细胞的肥大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