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强韧耐大气腐蚀钢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而我国海岸线较长,沿海地区又多为经济发达地区,钢结构使用量大,所以海洋大气腐蚀便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更多研究者从事高强韧、耐蚀性能更高的新型耐候钢的研发。本工作中自行设计了三种含铜量不同的超低碳贝氏体(ULCB)型耐候钢,经过不同工艺热处理(400℃、500℃、600℃时效1h)得到不同的组织形态。采用透射电镜对含铜ULCB钢时效处理后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在时效过程中析出弥散分布的ε-Cu相,并且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ε-Cu相数目增多并明显粗化。通过盐雾实验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取不同铜含量的不同热处理后的ULCB耐候钢进行45天盐雾加速循环腐蚀实验。为了探讨锈层的电化学性能,对裸钢及带锈试样的极化曲线进行了测定。失重实验及极化曲线结果显示低时效温度(400℃时效1h)的含铜试样的耐蚀性均明显优于高时效温度(500℃、600℃时效1h)的含铜试样。用数码相机对锈层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初步观察,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腐蚀产物的断面形貌,发现低时效温度(400℃时效1h)的样品在腐蚀过程中形成了致密的锈层,高时效温度(500℃、600℃时效1h)的样品在腐蚀过程中形成的锈层多孔洞和裂纹。XRD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温度时效含铜试样的腐蚀产物成分相似,都是由Fe3O4和α-FeOOH、γ-FeOOH组成。但低时效温度(400℃时效1h)锈层中的α-FeOOH较高时效温度(500℃、600℃时效1h)样品细小,形成的锈层更加致密,得到的耐腐蚀性更好。ED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Cu在内锈层富集成小颗粒,促进致密阻挡层的形成,阻止基体进一步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