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糠秕马拉色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因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毛囊腔,传统治疗上主要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疗效不一,容易复发,且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近来,国内外均有应用光电技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获得良好疗效的报道,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研究根据Q开关Nd:YAG1064nm激光特点,推测其对马拉色菌有破坏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法之一。目的:探讨不同能量密度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对糠秕马拉色菌的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为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提供实验依据,为传统治疗真菌性皮肤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用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使用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对菌体进行照射。对照组(A组)不予激光照射;实验组:根据不同能量密度15.9J/cm~2、19.1 J/cm~2、22.2J/cm~2、25.4 J/cm~2、28.7J/cm~2分设5组(B、C、D、E、F组)。(1)每日记录菌落直径绘制各组生长曲线,并进行菌落计数法评估菌体细胞活性;(2)A、B、D、F组利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测定各组蛋白酶活性;(3)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菌体超微结构。结果:(1)生长曲线直观表示各组菌落生长情况及差异,菌落直径均数比较提示B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t_b=1.062,P>0.05),C、D、E、F组与A组相比,菌落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t_c=3.042,t_d=3.060,t_e=5.082,t_f=6.396,P<0.05),且激光能量密度越大,菌落直径越小(R=-0.671,P<0.05);菌落计数法示B组菌落数与A组无明显差异(t_b=1.637,P>0.05),C、D、E、F组与A组相比,菌落数显著减少(t_c=13.991,t_d=18.126,t_e=24.189,t_f=24.939,P<0.05),且激光能量密度越大,菌落计数越少(R=-0.906,P<0.05);(2)A组蛋白酶活性最强,B组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_b=1.456,P>0.05),D、F组与A组相比,蛋白酶活性显著下降(t_d=7.606,t_f=37.908,P<0.05),且激光能量密度越大,蛋白酶活性越低(R=-0.942,P<0.05);(3)A组菌体结构完整,B组菌体结构较完整,C、D、E、F组结构明显受破坏,且激光能量密度越大菌体结构破坏程度越严重。结论:低能量密度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对糠秕马拉色菌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中高能量密度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可降低糠秕马拉色菌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破坏菌体超微结构,且激光能量密度越大对菌体产生影响的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