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研究中,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一直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不同的译者对风格翻译的理解不同。首要的争论当为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如果风格可译,又该如何传递原文风格?语言是风格的载体,抽象的风格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组合来表现的,因此,可以通过识别风格的语言标记来研究作品的风格特征。随着语言学和文体学的发展,风格翻译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阔。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刘宓庆先生经过不断的研究提出了风格标记体系,从语言学层面把风格概括为六种形式标记;从文学层面,把风格阐释为非形式标记。本文作者认为在极具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中,风格的传译十分必要。虽然,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距会给译者的翻译带来困难,但是译者可以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来最大程度地传递原文风格。本文以作者翻译托马斯·品钦的短篇小说Low-Lands的实践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在研究品钦的写作风格中,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基础,试图从词语标记、句法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出发,选择翻译实践中有价值的例子,对笔者以及笔者导师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通过例子分析来检验原文风格的形式标记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传译。通过研究发现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品钦小说风格的合理性传译。当源语和译入语存在对应的词语标记时,可以采取对应式翻译策略;当译入语中缺乏与源语对应的词语标记时,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适当地再创造,通过额外的补偿手段,即加注的形式来传达原文意义,从而传译出原文的词语标记风格;当两种语言存在文化差异,如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粗话脏话,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此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淡化式转码策略,对粗话进行一定程度的雅化。对不同的翻译问题,不能局限于一种翻译方法,而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多样性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而提高翻译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