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红松种群遗传生态学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abkk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汤旺河、黑河胜山和海参崴四个地区的天然红松种群在形态、解剖特征和遗传等不同层次的变异和适应机制;首次建立了红松ISSR-PCR反应体系;通过ISSR分析了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探讨了红松对海拔因子的适应机制;比较了粗皮与细皮红松之间的遗传结构。 1.对不同种群间的针叶长、一年生枝长和种子千粒重的研究中发现,一年生枝长度和千粒重在三个种群中差异不显著,针叶长在三个种群中有较明显的差异,平均值随纬度增高而减小,随着海拔升高,低等级针长(6—9cm)的百分率升高,高等级针长(11-16cm)的百分率降低。 2.首次建立了红松最优ISSR-PCR的体系。 3.15个引物对全部87个体扩增的多态位点的比率为60.7%,平均每个引物3.6个多态位点。四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汤旺河>长白山>黑河胜山>海参崴,红松分布的中心区的遗传多样性要大于边缘区。 4.红松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占总的基因多样性的72.99%,种群间基因多样性占总的基因多样性的27%,说明红松的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 5.红松呈现随海拔升高,遗传多样性降低的趋势。不同海拔红松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且不同海拔之间的遗传一致度较大,海拔因子对红松的隔离较小。 6.对不同地区粗皮与细皮红松ISSR的分析表明,两者在遗传上可能并无明显差异,树皮在形态上的差异纯粹是环境饰变的结果,或者两者的差异序列不在SSR引物的结合部位。 7.红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松科植物中是比较高的,而且红松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为明显,说明红松分布区逐渐缩小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破坏作用,再加上火灾和风倒等因素造成的。 以上研究为红松的良种选育和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针对IS(信息系统)中报表的处理过于烦琐,本文在基于软件重用的基础上,对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报表构件模型,使得用可重用的构件组装报表成为可能.并且根据此思想,建立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了阿育魏实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做了分析,共鉴定出麝香草酚、p-伞花烃、萜品烯、α-崖柏烯、β-月桂烯和香芹酚等53个
帧中继作为重要的广域网协议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关的测试活动却非常有限.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帧中继信令协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致性测试研究和实际测试.针对帧中继
沂蒙红嫂作为典型的中国英雄妇女群体,她们的形象塑造不只反映了群体自身的发展历程,更是对时代发展、社会诉求变化的侧面烘托。当前,红色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受到全社会关注的
特殊奥林匹克融合活动是智障人群增进健康、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特奥融合活动的志愿者需具备比普通志愿者更强的服务能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解志愿者工作能力感和自尊
决策是对最优方案的选择,集体决策是由集体中的成员共同决策,旨在实现公平或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等集体性目标。作为成员的个体,由于个体理性的不同,对方案的偏好排序和最优方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了检验Ⅰ群4型禽腺病毒(FAdV-4)DC株对几个流行毒株的保护力,使用含有DC株的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腺病毒病(Ⅰ群4型)(La Sota株+BX13株+BJQ902株+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 YMDD变异情况及其与病毒载量、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慢乙肝患者分别检测血清HBV YMDD变异、HBV DNA载量及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