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易捕性状选育群体不同世代微卫星分析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鲤(Cyprinus carpio)是世界上主要养殖鱼类,特别是在亚、欧两洲的鱼类养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鲤的养殖历史悠久,如今它仍是我国的主要养殖品种。但是,除了池塘养殖外,一些大中型水库、湖泊的单产量均较低,原因是鲤属于底层鱼类,逃网能力强,回捕率低,通过增加放养量来提高养殖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题,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更大浪费。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利用起捕率高的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pellegrini)和具有抗寒能力的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及生长快的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L.mirror)3个亲本进行杂交选育,以期获得起捕率高、抗寒性强的鲤新品种。选育首先将德国镜鲤与大头鲤;德国镜鲤与黑龙江野鲤的两组亲本杂交,获得两组杂交子代,将这两组杂交子代杂交,获得一组杂交子代,再将此杂交子代与大头鲤回交获得了杂交第一代F1, F1自交后选择能越冬且易起捕的为F2,如此选择直至F4。其他组合在选择过程中均被淘汰。   本文用30对微卫星引物对易捕性状人工选育鲤(Cyprinus carpio)的4个连续世代共计15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4个世代(F1-F4)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7619、6.9189、5.0889、4.66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215、0.7512、0.7314、0.7431;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730、0.7135、0.7593、0.7196,人工定向选育已对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及F检验数据显示人工累代选育已经使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开始趋于稳定,表现在:偏离平衡的位点逐代增加,相邻世代之间遗传分化系数逐代减小。FST平均值0.0995提示出选育群体己处在中等分化水平,有9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世代之间遗传距离越来越小,遗传相似性越来越大,但与理论值仍有差距,说明还有育种潜力,应继续保持遗传效应,确保育种成功。
其他文献
学位
两项研究表明,完整的基因组测序能够识别致病基因。  詹姆斯·鲁普斯基(James Lupski)是一位医生兼科学家,他患有一种神经系统紊乱性疾病,腓骨肌萎缩症。过去的25年里,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疾病的遗传原因。2009年底,他终于找到了,因为他做了自己整个基因组的测序。虽然,迄今为止,已经有一些人类基因组序列公布了,鲁普斯基的研究却是第一次证明了:完全基因组测序可以用来确定个体遗传疾病的病因。  这
本研究对马氏珠母贝(♀)×黑珠母贝(♂)以及马氏珠母贝(♀)×斑珠母贝(♂)单对杂交的受精过程与亲本的受精过程进行了比较,并且将杂交子代与亲本的核型和核基因进行了分析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