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受体超家族是一类受小分子配体调控的转录因子,能够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在细胞生长分化、机体发育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这些基因调控更与一系列重大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核受体已成为重要的药物研发的靶标。鉴于核受体的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作用场所又是在细胞核内,转录翻译后的核受体如何从细胞质运输至细胞核,是核受体功能调控信号通路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目前,对核受体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但是核受体的调节其活性的机理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其中也包括核受体的入核机制。核蛋白大部分通过IMPα/IMPβ介导的经典核质转运途径入核,其中核输入受体IMP α相当于连接器,两边分别连接核蛋白NLS和IMP β(或IMP β的同系物)。为研究核受体是否是以NLS与IMP α结合的方式而入核,我们通过分子克隆方法构建了 IMP α和核受体片段的表达载体,并通过His标签蛋白沉淀实验从生化水平探索IMP α和核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了核受体ERα、THR α1、FXR能和核输入蛋白IMP α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且能结合不同亚型的IMPα,说明了 IMPα各亚型在转运核受体入核上的可替代性,也进一步暗示了核受体ERα、THRα1、FXR借助了核质蛋白转运系统进行转运。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和分子筛层析技术分别从细胞和体外水平验证了 ERα、THRα1能与IMPα相互作用,得到了用于蛋白结晶的高纯度和浓度的蛋白质复合物;同时也检验出FXR和IMP α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我们对表达情况好且结合能力强的ER α、THR α1与IMP α亚型进行共结晶,并得到了ERα与IMPα的初步晶体。总之,本文发现并验证了核受体ERα、THRα1与IMPα的相互作用,并对复合体进行了共结晶,对进一步探究两种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探究核受体入核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以核受体功能调控为基础的非配体调控药物开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及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