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灵与世界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反复不断地被讨论的问题。广义地,它包含了所有和心灵与世界相关的问题。本文关心的是它们之间的知觉关系和理性关系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知觉关系是指由知觉经验所确立的认知者与他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理性关系则指世界对心灵所持有的关于世界的思想所施加的合理性限制。第一个问题涉及知觉的对象和知觉意识。第二个问题追问的是,知觉经验要能起到知识辩护的作用,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哲学史上最有名的方案是间接实在论。文章对间接实在论的主要论据进行了梳理和反驳,指出它会导致“知觉之幕”的问题。接下来探讨了当前最有影响的两种形式的直接实在论:知觉意向论和析取论。意向论很好地解决了幻觉对象的非存在性问题,但它无法一致地解释意向状态和意向对象的关系。这将我们引向析取论。析取论认为幻觉和真实知觉根本就是不同基本类型的心理状态。从而,知觉经验便是幻觉和真实知觉经验的析取。析取论彻底解决了“知觉之幕”的问题,它让心灵与世界之间的通道变得畅通无阻起来。在此基础上,文章为著名的“缸中脑”问题提供了一个整体式的反“证据怀疑论”论证。 接下来是知觉意识的问题。文章对著名的知觉信念论和判断论进行了反驳,获得的结论是,信念和判断不属于知觉意识。有关知觉意识的分析结果可以对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起到澄清作用。文章论证了,科学哲学中的“观察渗透理论”论题其实只在很有限的情况下才成立,它完全不足以让库恩得出现象论的结论。文章还说明了,知觉意识不只是包含有与特定视角有关的关于环境事物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有普遍性的内容。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的普遍性,同时也挑战了地方性知识的说法。 文章所关心的第二个问题其实是知觉经验与知觉信念的理性关系问题。传统经验论在说明这一点时陷入了“所予的神话”。作为替代方案,融贯论却切断了它们之间的理性联系。最小经验论坚持认为它们可以具有理性关系。一种使得最小经验论成为可能的著名方案是概念论。概念论认为经验内容从一开始就是概念的。但这会遇到经验的细致性和动物知觉的问题。为此,文章论证了共存论题,即概念内容和非概念内容可以在同一种知觉经验中共存。这一点,借助于心理学中著名的概念原型理论可以很好地得到说明。另外,承认经验的非概念内容并不会导致“所予的神话”,因为处在“理性空间”之外的东西,仍然能在“辩护空间”中发挥认识论作用。于是,理性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得到了说明。
其他文献
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弗洛姆的思想进行研究,众多的理论成果彰显出他的思想的博大。然而,他为何要构筑如此庞大的理论体系?会不会有某个其它理论都围绕
逻辑学是哲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哲学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离不开研究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也离不开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本文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团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是对科技创新团队来说,关键是如何保持和发展团队的创新活力,这离不开团队文化的塑造和维系,即在团队科技创新过程中,团队文化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表现在其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心理作用更加突出,即团队文化对主体创新心理的提升作用机理尤为明显。这种作用机理需要引起重视,这正是论文所研究的重点。论文在简要分析国内外该论题研究的基础
市场经济社会中,信任危机日益凸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信任问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都有过深刻的阐述,吉登斯的
荀子创立了博大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子的思想主要表述于《荀子》一书中,该书虽经后世整理,但学界普遍认为《劝学》、《性恶》等主要篇章基本上出于荀子本人,故以《荀子》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