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医药分期治疗对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年龄在14-27岁符合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病例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医药分期治疗组35例和痛经宁对照组35例。治疗组平时耳穴贴压并内服经验方理气活血汤,经前、经期服经验方痛经宁。对照组经前、经期服痛经宁,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停药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愈显率(74.3%)高于对照组,愈显率差异显著(P<0.05)。2.治疗后两组痛经积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与治疗第3周期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痛经积分明显下降,治疗第2周期、第3周期及停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与治疗第3周期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第2周期、治疗第3周期及停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P<0.05)。4.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在降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增强(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降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5.治疗组14~年龄段与24~年龄段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2年病程段与10~年病程段及2~年病程段与10~年病程段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分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痛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考虑可能通过改善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该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较满意,不失为临床上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可提供选择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