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森林干扰和恢复的人工林碳动态模拟及预测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效应的一种可能机制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森林干扰及恢复模式对碳蓄积能力的影响和碳循环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研究话题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焦点。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以浙江省丽水市的3种典型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栎类(Quercus L.)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例,发展一套基于遥感和模型整合的以提高大地域人工林碳核算精度的综合理论和方法体系,实现南方人工林在年际时间尺度和90 m分辨率空间尺度上碳源汇特征的精确识别。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观测值和植被变化追踪模型(Vegetation Change Tracker,VCT)构建了研究区森林干扰和恢复历史数据集(1989-2019),据此,定义了3种像元类型:在时间序列内的发生干扰后恢复为森林的像元(Within Period’s disturbance and then Recovered,VCT-IPR)、在时间序列之前发生干扰后恢复为森林的像元(Pre-Period’s disturbance and then Recovered,VCT-PPR)和持续森林像元(Persisting Forest,VCT-PSF),并提出了人工林年龄空间制图的三层结构框架((1)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中干扰斑块光谱上恢复成森林信号的年份减去干扰发生时的年份,再加上2年平均苗龄实现VCT-IPR年龄估算;(2)根据研究区主要树种造林后恢复成林的平均年限进行恢复斑块的年龄赋值实现VCT-PPR年龄估算;(3)采用随机森林-递归特征消除实现VCT-PSF年龄估算。将3种年龄估算模型的结果进行空间整合,然后逐年递推,建立整个研究区的森林年龄逐年空间模式图),实现了人工林森林年龄年际变化推估。通过对丽水市各县市的森林干扰和恢复面积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森林面积和质量突变的驱动因素为森林采伐和极端气候(如冰雪和高温)引起的森林干扰;干扰后人工更新,以及森林保护措施的实施是森林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1989-2019年间,由于实行了森林保护政策,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栎类人工林的平均森林年龄分别增加了18.98 yr,20.81 yr和21.15 yr。本研究所建立的森林年龄模式图可为森林经营管理者按照不同树种经营目标提供森林采伐数量及位置的决策依据,评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改善碳核算精度,准确预测林分未来的发展趋势。(2)以森林清查资料中的森林年龄、活立木生物量碳密度以及实地和文献调查的各碳库关系校准数据等驱动整合生物圈模型(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IBIS),探究了杉木人工林、栎类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在历史平均气候条件下的0-100年碳密度和碳通量的变化;预测了2020-2050年间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8.5)下的碳通量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森林年龄是控制森林碳密度的重要因子,未过熟林分的平均碳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碳通量与年降水和年积温均相关,但是碳通量与年积温的相关性高于年降水量。幼龄林和过熟林的净固碳能力较小,而中龄林的净固碳能力较大。具体地,杉木人工林、栎类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的碳密度曲线都表现为在成熟之前增长速度快,成熟之后增速逐渐变缓;3种人工林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大小顺序为: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栎类人工林;3种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生长初期增加,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净群区生产力(Net Biome Productivity,NBP)的变化趋势为:栎类人工林在100年内都表现为碳汇(0.15~2.5 Mg·ha-1·yr-1),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分别在63年后和73年后表现为碳源;未来3种气候情景下,NPP、凋落物分解和土壤分解等碳通量都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腐化过程随着CO2的浓度增加而速度减缓。(3)结合森林干扰数据集、森林年龄数据以及碳密度和碳通量数据建立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场景模型(Land Use and Carbon Scenario Simulator,LUCAS),分析了研究区1989-2019年3种主要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预测了2020-2050年在未来气候条件和干扰模式下碳源汇的变化趋势。根据历史扰动和假设无扰动设计对照实验,采用改进模型定量分析扰动因子和非扰动因子对森林碳源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结构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扰动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决定着其碳积累量的大小,扰动不仅在短时间内改变区域碳循环,也会影响干扰之后的森林再生长;1989-2019年,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加了0.16~0.22 Tg C),各碳库中活立木生物量增加比例最高。未来30年3种气候模式下栎类人工林总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高于历史平均气候条件,且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的总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小于历史平均气候条件下的碳储量。通过对碳通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干扰和气候因素对碳通量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且两种因素均显著(P<0.05)影响未来30年研究区3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本研究结合VCT算法发展的森林干扰和恢复历史,以及多种观测数据,驱动全球植被动态模型(IBIS)和系统模型(LUCAS),刻画了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生态系统碳时空动态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研究方法和结果不仅对于评估丽水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具有关键支持作用,也为最终建立适用于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耦合模型提供方法基础,实现在不同尺度上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的,为更准确估算未来森林碳汇对碳中和的贡献提供了理论借鉴。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模型预测21世纪干旱的强度和频度将呈现加剧的趋势,然而关于干旱对生态化学计量比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仍相当有限。本研究首先采用metaanalysis的方法,收集了来自79篇文献的379个案例,探讨干旱对来自不同生态系统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碳(C)、氮(N)和C:N的影响;然后收集了来自160篇文献的848个案例,研究了降雨增加与减少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N:P生态化学计
木材作为木结构房梁、桥面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通常会发生弯曲和受拉破坏。因此研究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的木材破坏对其力学性质研究和实际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木材破坏过程主要包括初始裂纹的萌生及裂纹扩展过程,其中易产生初始裂纹的部位称之为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为了深入探讨顺纹拉伸和弯曲作用下木材破坏过程中的弱相结构及裂纹扩展规律,本研究以马尾松为例,在不考虑木材内部节子和斜纹理
学位
蓝莓果实酸甜可口,质地细嫩,除了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酚类、黄酮类、花青素等,对人体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蓝莓多采收于高温多雨的夏季,加之自身代谢旺盛,采后衰老迅速,极大的降低了蓝莓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由于缺乏坚硬外果皮的保护,蓝莓在采摘和储运阶段极易受到机械损伤和病原菌侵染,导致其腐烂变质。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
由于现今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量日益增加而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一直积极的寻求成本相对较低且可持续的碳固存方法。土壤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碳库,具有最大的碳固存潜力来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或固存,进而对大气碳库产生影响,是影响全球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关键因素。同时了解土壤质量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是如何变化,对于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生产潜力及其对土地利用
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林下植被在人工林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系统物种的数量。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林下植被有利于人工林系统的养分循环与长期生产力维持。自然状态下,一定区域内的林下植被包含许多种类的植物,而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在人工林系统中起到的养分作用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林场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物种丰富度不同的林下植被对杨树生长和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为科学
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和三蕊柳(Salix triandra)是杨柳科小灌木,分别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这两种灌木柳生长迅速,适应性好,平茬后再生能力强,是理想的生物质能源作物。灌木柳通常采用插穗繁殖,插穗质量是灌木柳人工林能否成功建立以及实现长期稳产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插穗尺寸与灌木柳生长和木材材性的关系,比较了不同性别的扦插苗在生长、虫害以及资源分配方面的差异。
桉树(Eucalyptus)速生人工林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林业用材的有力保障,然而部分研究认为桉树种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物功能群丧失,土壤肥力衰退,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林下生境恶化以及植物生产力降低等。这些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桉树推广种植的质疑和争论,甚至抵制。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同地上林分结构、森林营养库的大小、养分的可利用性、生物多样性乃至
随着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轻质高强逐渐成为行业新标准。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具有两者的优点,同时兼具自重轻,施工快、经济环保等特点,在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组合结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承载和变形性能强烈依赖于压型钢板与混凝土叠合面之间的组合作用,而组合作用与基础材料的种类和构成形式密切相关,包括压型钢板板型
12月5日,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0万平方米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武汉经开区投产。这是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氢能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风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