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落叶松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iam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效应的变化规律。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重度火烧迹地作为对照样地,对土壤质量演变、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小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波动变化,火烧迹地恢复24 a时土壤容重最小,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为334.77~1764.34 mg/kg和267.17~1123.07 mg/kg,0-10 cm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为34.17~182.14 mg/kg和23.45~84.81 mg/kg。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波动变化,恢复24 a时4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碱解氮含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指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波动变化。(2)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层蓄积量为3.01-6.04 t/hm2,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为6.66-30.23 t/hm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枯落物总有效拦蓄深在0.51-1.45 mm之间,表现出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的趋势。枯落物持水量(W)和吸水速率(y)与浸水时间(t)分别按W=k lnt+p和V=ktn方程变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饱和贮水量显著高于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土壤入渗性能总体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火烧迹地恢复24 a时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前70 min累积入渗量均最大,稳渗时间较长,土壤入渗性能较好。霍顿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土壤入渗过程,土壤入渗特征指标与理化性质有较好相关性。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饱和持水量占林地总持水量的97%以上,火烧迹地恢复24 a时林地总持水量最高,为1180.93t/hm2,恢复16 a时最低,为897.67 t/hm2。土壤滞留贮水量和入渗特征指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评价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3)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Hurlbert均匀度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波动变化,火烧迹地恢复21 a时群落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高,恢复13 a时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和Hurlbert均匀度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生物量为3.636~115.603 t/hm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灌木层生物量和枯落物层蓄积量呈波动式变化。草本层生物量为0.018-0.408 t/hm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t/hm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群落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地表生物量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Hurlbert均匀度指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评价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恢复效果波动变化。(4)植被恢复过程中6-9月份地表5 cm深处月平均土壤温度为8.22-18.73℃,地表10 cm深处月平均土壤温度为7.70-18.25℃。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月平均土壤温度、各月份土壤最高温、最低温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各月份土壤温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恢复过程中地表5 cm深处土壤温度日较差比10 cm深处大,地表5 cm深处土壤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比10 cm深处早。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地表5 cm和10cm深处土壤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表现出延迟的趋势,土壤温度日较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恢复过程中6-9月份月平均空气温度为7.67-18.92℃,月平均空气湿度为58.71-82.90%。植被恢复过程中月平均空气温度呈现降低的趋势,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呈现增加的趋势。空气温度日变化呈倒“U”型,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呈“U”型。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空气温湿度最高值、最低值出现时间表现出延迟的趋势,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日较差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土壤温度和土壤温度日较差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小气候因子评价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恢复过程中落叶松人工林朝向更加阴、凉、湿的方向发展。(5)土壤质量指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效应评价中占主导地位,是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效应恢复效果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可知,重度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生态效应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其他文献
煤矿作为传统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要立足现状,勇于创新;鲍店煤矿联合煤机企业,开展技术改革;通过方案创新、设备创新、工艺创新,研发、应用新型拐弯开门快速转运施工技术;
期刊
~~
本研究以分布于东北东部山区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于地统计学区域化变量理论,运用生态整合的观点和直观的空间构建图式,对老爷岭生态定位站管辖区域范围内
为了获得一株饲用的高效降解赤霉烯酮(ZEN)的芽孢杆菌菌株,试验通过平板扩散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筛选,并对降解率较高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性质和产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
近年来,在日本广泛地进行着“三A革命”。所谓“三A”是工厂自动化(FA)、办公室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的简称。三A中尤以FA进展为快,在日本各地已经出现了一批所谓“无
本文研究了非对称信息和延期支付策略下供需网企业间的激励机制问题。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分别在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对供应商的最优延期支付期限及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进行
基于改进的严重段塞流瞬态数学模型和平面刚架理论,建立严重段塞流海洋立管耦合振动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研究了严重段塞流引起的海洋立管振动响应。数值模拟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