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创新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是信息时代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当前我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训练”)是当前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让大学生有机会进行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何建立适合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训练”体系,以提高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所在。本研究以成果导向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了成果导向的“创新训练”体系。该体系以“创新训练”目标为起点,结合创新人才素质的要素,从课程、教学、学习、评价四个维度建立成果导向的“创新训练”双循环动态系统。并进一步采用行动研究法,检验和修订成果导向的“创新训练”体系及其实践效果。第一轮实施中,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为培养对象,厘定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学习成果,设计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及“创新训练”体系的实施策略和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案例研究、师生访谈、学生竞赛等相关成果的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实践过程,发现成果导向的“创新训练”体系有较好成效,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特别是信息技术对“创新训练”的学习过程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教师在“创新训练”过程的投入、有效指导及评价方式与学习成果的适切度上存在问题。在第二轮实施中,引入了教学学术理论对成果导向的“创新训练”体系进行修改,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加强各环节对学习成果的过程性评价。两轮实践结束后,通过问卷方式对参与“创新训练”的学生与未参加的学生的调查与比较,发现参与“创新训练”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展状况与未参与学生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经过两轮行动研究,结论如下:一、电了信息专业成果导向的“创新训练”体系构建不仅达成“创新训练”本身为目标,更可以将“创新训练”的学习成果与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正式课程教学体系互为支撑,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改革的突破点。二、成果导向的电子信息专业“创新训练”体系能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对该专业本科生通过“创新训练”的学习探究获得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具有一定的成效,基本达到了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创新训练”的目标。三、在成果导向的电子信息专业“创新训练”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以信息技术促进“创新训练”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教学学术促进教师教学指导与教学研究融合,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促进“创新训练”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自主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高阶学习和高阶思维。基于虚拟仿真信息技术的“创新训练”网络平台,建立了接近真实的学习探究环境,将抽象的、深奥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习共同体超时空的协作与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实施情境化教学策略,高效地把专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传授给学生。基于虚拟仿真信息技术的“创新训练”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较好的成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创新训练”中强化教学学术,能促进教师教学指导与研究的融合,教师以学术研究的态度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融入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产生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平衡了教师在“创新训练”中的投入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师生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