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扶正活血清热方有效治疗大鼠放射性肠炎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2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配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8只)、模型对照组(B组,8只)、地塞米松组(C组,8只)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D组,8只)。B组、C组和D组均在测试大鼠的耻骨联合正上方1.5cm×1.5cm左右大小区域内接受15Gy剂量的X射线的定位辐射,非照射区域则用铅块覆盖保护。在照射后的第2天,A组和B组给予生理盐水,C组予地塞米松溶液,D组以扶正活血清热方,各5ml温热保留灌肠,均每日1次,连续灌肠5天。检测各组测试大鼠每天的一般身体情况;于照射后的第7天经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后所得血清取1.5ml,置液态氮罐内(-195.8℃)保存,用于检测过氧化氢酶 C A T、抗氧化酶类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取各组测试大鼠直肠中段新鲜组织,福尔马林固定后,依次进行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切片后经HE染色,封片后光镜下观察记录直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①一般情况:各组经照射过大鼠第1天萎靡不振,外出活动减少,进食及饮水量下降明显或者拒绝进食,出现便血、潜血检测呈强阳性(+++)。A组大鼠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及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B组症状持续至造模后第5天,大鼠在C组和D组中经照射前后的一般行为,活动量无显著变化,潜血检测结果呈阴性(-)或弱阳(±)。②光镜下观察:记录灌肠处理后第七天各组测试大鼠直肠中段组织病理变化,A组大鼠直肠粘膜绒毛光镜下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呈高柱状,间质无水肿、出血及炎细胞浸润等现象;B组大鼠直肠粘膜上皮绒毛结构不完整,部分区域缺失,细胞明显水肿,坏死,同时间质部分广泛水肿、部分区域大量红细胞聚集以及炎细胞浸润;C组和D组光镜下显示各组织基本和未经照射 A组接近,大鼠直肠粘膜上皮和腺体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仅见粘膜下间质部分区域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和轻微水肿。③过氧化氢酶 CAT、抗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照射7天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过氧化氢酶 CAT、抗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组、扶正活血清热方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过氧化氢酶 C A T、SOD的活性均显著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扶正活血清热方组之间比较,CAT、SOD和MDA的差异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扶正活血清热方可有效治疗和改善临床上放射后直肠炎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有效调节大鼠血清中过氧化氢酶 CAT、抗氧化酶SOD的活性和MDA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降低组织或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物反应水平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