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的中部,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在迁徙过程中,中原移民所挟带的中原文化与岭南的越文化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整合与分化,逐渐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民系的迁移为祠堂建筑在岭南的出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明代政府对祭祖制度的解禁,为岭南祠堂的普及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明清时期,岭南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景象,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为岭南祠堂建筑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在明清时期,祠堂成为宗族的代称,是族人集体活动、族长施政的地方,更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也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建筑。宗族通常倾尽自身的财力,建造民间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其建筑技术、艺术价值及工艺特点必然是乡土社会最高等级的代表。
本文主要采用系统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探讨,即在对大量祠堂建筑实地调研,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东莞广府系地区祠堂建筑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对东莞莞广府系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祠堂建筑构架的对比分析,发现存在其中的异同和内在规律,进一步把握东莞的祠堂建筑构架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弄清其源流与变化,为今后广府地区传统厅堂建筑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通过对东莞广府系祠堂建筑面宽尺度、进深尺度以及构架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东莞广府系祠堂建筑的构架规律,并尝试对东莞广府系祠堂建筑构架的构件元素的时代特征进行探索;同时通过分析地区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社会因素,寻找本地区特有的祠堂建筑文化,尝试发掘本地区祠堂建筑的发展源流,总结出东莞地区广府系祠堂建筑特有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