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历经变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植物景观作为传统村落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传统村落风貌的基调,保证村落绿化的乡土性。然而城乡矛盾的日益突出导致传统村落植物群落遭受破坏,原有生境面临改变和缺失。正确理解和保护传统村落植物景观刻不容缓,探索科学的保护理论与更新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选取闽西传统村落中5个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并总结不同生境类型的植物群落特征。基于调查和专家意见,从植物生态环境、使用属性、视觉美感、游憩体验四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闽西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利用AHP-TOPSIS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景观评价与加权排序,并运用GIS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研究对象景观生态现状。从庭院林、风水林与水岸林三个方面归纳总结调研对象植物景观特色。据此,总结闽西传统村落植物景观更新需求及要点,对研究对象即5个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进行微介入式更新,提出相关措施与更新模式,为今后此方面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群落特征:共统计植物种类225种,隶属122科189属。草本植物数量居首位,占比38.67%,共计87种,隶属38科64属;乔木次之,占比35.56%;竹类与水生植物偏少,占比2.67%。群落类型以常绿乔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优势树种多为乡土树种,占比59.59%;灌木、藤本类植物运用较少。常绿乔木在风水林、水岸林植物群落中运用居多,占比分别为61.20%和47%,庭院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比82.2%,其次为藤本植物。宅前屋后与庭院植物景观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较高,以复层结构为主,乔——灌——草搭配和谐,线性廊道植物群落种类偏少,以乔木树种为主,整体景观线条明显,层次突出。(2)评价体系构建与景观生态分析:运用AHP-TOPSIS法完成5个传统村落景观体系构建及加权排序。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权重居首位,权重比0.606,植物与周边环境融合度、生态防护性、季相变化等因子为首要考虑因素,权重比居各准则层首位;培田村植物景观Ci值0.603,植物景观综合质量高。村落景观生态分析中:研究对象植被覆盖面积相较理想,张地村、培田村健康区域占比52.8%和44.7%,初溪村、壁洲村高健康区域占比45.9%和53.6%。(3)结合闽西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成果与实地调研结果,从生态层次、植物景观层次、植物实用层次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进行微介入式更新;对村落植物景观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更新策略,推荐适宜在村落植物景观更新中运用的乔灌草,共计75种;并对植物群落结构模式进一步更新,提出植物配置模式若干。传统村落植物景观为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及时解决当下植物景观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更要发现并正视新出现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探索闽西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特色,以及微介入更新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望此次成果对今后相关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