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滇池流域的水污染情况,通过一系列重点治理工程已经构建起了由片区截污、集镇与村庄截污、河道截污、干渠截污等四个层次组成的滇池流域环湖截污治污体系,但是由于尚缺一些关键的配套系统技术支撑和控制平台,该体系在如何充分发挥该体系的综合控污效能方面目前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农村农业污水作为滇池污染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效收集和稳定处理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将会对最大程度的联合发挥截污体系的环境效能进而削减滇池污染负荷、改善滇池水质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一方面前人关于农业污水的水质水量在汇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中采用的实测降雨数据场次较少,所得结论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确定污染负荷的拦截条件,另一方面关于农村农业污水的处理工艺的经验较少,外加碳源的补充方式还有待优化和深入研究以保证低碳氮比的农业污水能得到良好的处理,因此深入探究农业污水在降雨过程中流量和污染负荷的变化规律和研究外加碳源的最佳类型和最优碳氮比对实现滇池环湖截污体系的最大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滇池流域环湖截污体系中存在的上述两个问题,研究示范区内农村农业径流污水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和不同碳源类型及碳氮比下的农业污水处理效果。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滇池东岸典型的蔬菜大棚和花卉大棚种植区域的农灌沟径流峰值时间较降雨时间有一定的滞后,但滞后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与流域物理性质(土壤性质、植被覆盖)和降雨特征(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相关的一些因素。②蔬菜大棚与花卉大棚农田径流中的COD、SS、氨氮和TP浓度值在总体上是花卉大棚高于蔬菜大棚,而TN浓度值相反。③蔬菜大棚与花卉大棚农田径流中各项水质污染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无固定规律,主要是受到不同作物种植区土壤情况、施肥情况、农业生产作业情况不同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④当甲醇C/N>5.12,乙酸钠C/N>6.07,葡萄糖C/N>8.09时,反应装置的脱氮效果较好,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⑤甲醇脱氮效果最好,乙酸钠次之,葡萄糖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