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循吏司法实践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吏作为古代中国特殊的官僚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政治模范。本文以明代循吏作为研究对象,对明代官员司法实践的特征、风格、技巧及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探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笔者专门就“循吏”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探讨明代循吏的主要群体特征。接下来通过对户婚田土案件、人命盗贼案件这两种典型的案件类型分别对明代循吏的具体司法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分别对明代循吏的司法风格、审判技巧等进行概括和总结。最后一部分,通过分析明代循吏司法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明代循吏的司法模式虽然对当时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在维护百姓安定、社会和谐等方面仍是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且明代循吏自身具备的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等优秀品德也非常值得现代人尤其是政府公务员学习。
其他文献
作为明代政治、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行政监察法制从历史渊源上来讲,是沿着两条主线对前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继承和发展的,且较前代多有创新。首先,将唐代建立起来的御
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是区域贸易安排的一种典型方式,充分发挥了中国在WTO中“一国四席”的有利条件。它是双方利用WTO关于自由贸易协定的例外规定,
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尊重人的个性,保障人的自由与追求,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它蕴涵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通过对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关
法院调解制度是法官作为中立的调解人,帮助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一项活动。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可知,法院调解作为我国的司法特色也受到一些争议。如法院调解制度的废存
作为法学意义的身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三大身份即市民—非市民、自由人—奴隶、家父—家子。然而随着亨利·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论断的提出以及德国民法的后续
反垄断法被誉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它致力于维护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反对阻碍或限制竞争的行为。作为反垄断法“三大支柱”之一的经营者集中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