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行准备是指用于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其形式既可以为金银等贵金属,亦可为本位币、外汇、有价证券、商业票据等。发行准备政策是指有关发行准备的法令、法规、条例、办法以及管理措施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22年的时间里推行了数次币制改革,实现了纸币发行权的统一,最后陷入史无前例的恶性通货膨胀。因此对这一时期的纸币政策沿革进行系统研究,剖析其利弊得失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影响纸币币值的发行准备政策这一视角入手展开研究,探讨发行准备政策的沿革及在不同阶段的性质、作用,剖析发行准备政策的规定与执行之间的差异,进而分析发行准备政策在货币制度中演进中的地位、以及与政府信用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等问题。本文研究目的不在于强调发行准备本身有多大意义,而在于揭示发行准备政策中所反映出的国民政府在货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研究与评判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乃至财政政策。南京国民政府的发行准备政策历经兑换券、法币、金圆券、银元券四个阶段。在兑换券阶段,发行准备与纸币币值的信用直接相关,当时是多家银行共同发行,由于各家银行发行准备的实力、政策、规范程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银行间、不同地区间纸币信用的极大差异,进而影响了它们的发行数额。在这一阶段维持币值的责任主要在于各发行银行,政府只发挥了有限的监督检查作用。法币改革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的新纪元,放弃了金属货币,由国家统一发行、集中准备,实行通货管理制度。正由于其开创性,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民众都不能骤然改变重视金属货币的心理,所以政府对发行准备的管理、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初期的工作也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但在通货管理制度下,发行准备的作用与兑换券阶段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对于币值稳定和发行数额的直接约束力小了,而主要依赖政府的管理及执行是否得力。本文在对法币、金圆券、银元券发行准备政策从文本规定、具体执行、社会反应这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后,发现政府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弊端,诸如:在完善金融管理机构、平衡财政收支、发展生产等决定币值的根本性问题上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尽管在法规和宣传中强调充实发行准备,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屡屡打破自己的规定和承诺;由于政府政策规定上的朝令夕改和执行上的宽严失当,不仅使发行准备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使民众最终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任何挽救措施都已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