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绿豆芽加工及品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芽不但营养丰富,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在其生长过程中,豆类中的一些影响风味与营养的不利因子被去除,蛋白质与糖产生转化而更易为人体吸收。但是,豆芽在鲜销过程中容易脆断且货架期短,造成豆芽生产企业利润较低,因此有必要开发以豆芽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益,同时丰富市场产品。本论文以新鲜绿豆芽为原料,将其经烫漂、保脆、麦芽糊精混合液浸泡等预处理后,采用热风干燥,加工成具有一定复原率的脱水蔬菜产品;并对豆芽热风干燥后营养成分的保留、变化情况,与绿豆、新鲜豆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另一方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对豆芽中的糖分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预处理工艺研究以绿豆芽中豆腥味(以己醛含量表示)的去除、过氧化物酶的失活为烫漂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豆芽烫漂条件的选择;以CaCl2为保脆剂,对豆芽烫漂后的脆性恢复进行了研究;在豆芽烫漂保脆后,采用麦芽糊精、蔗糖、食盐混合液进行浸泡,以提高脱水豆芽的复水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豆芽在0.15%柠檬酸水溶液中,90℃烫漂2.5min过氧化物酶完全失活、己醛含量明显降低,颜色、脆度与气味综合评分较高;烫漂后在0.4%CaCl2溶液中浸泡60min,豆芽脆性恢复较好。以复原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麦芽糊精、蔗糖提高脱水豆芽复水性的作用,得出两者均可提高脱水豆芽得复原率,并且两者复合使用效果更好;以复水比与复原率为考查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出麦芽糊精混合液处理工艺:10%(W.V-1)麦芽糊精、15%(W.V-1)蔗糖与10%(W.V-1)食盐混合液室温浸泡30min。2.豆芽脱水工艺研究在热风干燥工艺研究中,以复水比、复原率、白度、干燥时间四个指标按不同权重对脱水豆芽品质进行评分,进行干燥条件的选择。得出风温为60℃、装载量为0.7g/cm2时干燥效果较好;同时,对不同温度、不同装载量条件下豆芽中的水分含量变化,进行动态测定,并绘制了相应的干燥曲线。3.脱水豆芽营养成分测定与糖分研究为方便比较,在对脱水豆芽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的同时,还对绿豆、新鲜豆芽中相应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所测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Fe以及黄酮。研究结果表明脱水豆芽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均较高,其中蛋白质为20.22%、粗脂肪为3.15%、粗纤维为10.82%,均高于绿豆和新鲜豆芽,其它各营养成分含量也接近或高于绿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豆芽在麦芽糊精、蔗糖液中浸泡前后,浸泡清洗后及热风干燥后的糖分进行了研究。在对色谱图的分析中发现,纯蔗糖液中的蔗糖以及麦芽糊精中的少量麦芽糖通过浸泡可以直接进入芽体或附着在豆芽表面,在食盐的作用下,麦芽糊精中的葡萄糖和其它多糖也能渗进芽体或附着在豆芽表面。在提高脱水豆芽复水性方面,贡献最大的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麦芽糖,多糖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论文以弧焊逆变电源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弧焊逆变电源一般采用不控或相控整流方式,通过大电容滤波,导致输入功率因素低、谐波分量大,逆变器的主功率管开关应力大、整机损耗大
据2013年5月7日《科技日报》报道,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一种名为COOLAIR的反义长链非编码RNA能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长链非编码RNA曾被认
随着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市场,飞机的保有量和航空公司的数量日益增多,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除了传统市场持续增长以外,通用航空领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整个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
Hippo-YAP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核心成员包括YAP等蛋白。YAP转位入核是该通路激活的核心过程,与细胞内众多激酶分子的活性以及蛋白酶体系统的激活等因
由何继善院士发明并命名的伪随机多频信号带宽可控,其能量集中在数个对数坐标上呈等间距分布的频率上,是电法勘探的理想场源。以此为激励信号的伪随机多频激电法勘探,不仅具有时
研究现行排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桥面设置双护栏专用排水通道的工程措施,介绍了依托工程的设计情况。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我国政府必须切实解决的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借鉴前人的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评估模型的基础上,阐明了保障
目的探讨小儿声嘶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电子喉镜在其检查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583例小儿声嘶患者的电子喉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784例、女性799例。声带小结1
第一部分兔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和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兔死后组织中DNA含量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不同组织DNA降解的时序性及个体差异对死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