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分,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尤其是中国,才刚刚起步。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哪些?本文以浙江大学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例,研究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探讨了中华民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背景(包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理论研究。本部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特征,利用Ⅰ空间(Ⅰ-Space)框架模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内容以及数字化技术介入的方式。在非遗原生环境改变的条件下,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手段重构非遗信息以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促进非遗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基于非遗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与扩散的需求,详细分析了非遗信息传播的技术问题、语义问题和有效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Ⅰ空间框架内,对非遗信息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吸收影响和再创作等构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息循环回路的一系列过程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第三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综述。本部分从六个方面: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虚拟文物修复、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数字化故事编排与讲述技术:数字化舞蹈编排与声音驱动技术等方面就国际和国内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领域所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探讨,为下一步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为剪纸系统的数据库基础研究。课题组收集整理剪纸图案5000余幅,并对所有图案进行研究和分析,归纳出剪纸基础元素符号库、剪纸常用符号库、剪纸图库、剪纸寓意库等,为下一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展示系统的实现提供数据库基础。第五部分为依据第四部分的数据库基础,基于Coreldraw软件的VBA开发的剪纸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Silhou 1.0。第六部分为剪纸计算机展示系统的开发及其意义的探讨。最后对本课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该课题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