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领域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介绍了现场和室内开展的试验;第三部分进行了试验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第四部分建立了海床对波浪响应的数值模型;第五部分数值模拟了海床对波浪响应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对沉积物强度非均匀化进行了数值模拟。 黄河三角洲潮滩浅表层沉积物由于对海洋动力尤其是波浪作用的敏感,会发生破坏,形成塌陷、凹坑、粉砂流冲沟等一系列灾害地质现象。这一破坏过程与沉积物强度在波浪荷载作用下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主要对黄河三角洲的形貌特征、海洋动力条件、土体工程特性进行了静态的研究工作,而对于波浪导致的土体强度的非均匀化及空间分布上的规律缺少研究。 研究区位于1964-1976年黄河由刁口入海时形成的三角洲潮坪上。所选定的研究区,在1995年以前工程地质条件基本上是均匀一致的;一条为石油开采而于1995年在中潮坪修筑的道路导致道路两侧的水动力条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同的初始条件,不同的水动力条件,足够长的波浪作用时间,水深极浅的中潮坪,这一切使得研究工作具有典型性和可行性。利用轻型静力触探对滩面表层土体强度进行密集型的测试,同时结合浅层钻探,室内试验等手段,获得了大量数据,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发现在波浪作用下,黄河口沉积物强度出现了非均匀化,即在平面上,沉积物强度呈现随机性或间隔性变化;在剖面上,海底面之下一定深度范围有硬层发育。 本文选用了基于Biot固结理论,将海床进行二维简化的情况下海床对波浪响应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中采用下列假定:线性波浪作用,线弹性土骨架,孔隙流体的流动满足达西定律。并针对黄河口海域的实际情况作了数值计算,分析得到,(1)影响海床响应的控制因素:在波浪参数中,波高,波长是主要的控制参量;在海床介质参数中,剪切模量是主要的控制参量。(2)沉积物强度非均匀化与波浪引起的海床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和土体的局部破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