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指是回指的标记形式,系指:指代形式(pro-form)出现在语篇上文。本文以叙述语篇中的句内下指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往研究通常将“P+NP”看作下指的唯一构式,对“P+NP”构式的研究单看诸如下例中下划线所示名代之间的指称关系,忽略P、NP所在小句所表达的事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1 Mistaking him2 for a burglar, Barbara1 shoots Carol’s boyfriend2. (van Hoek, 1997:121)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这一句式做出新的功能阐释,即:关注小句之间的事件关联,将前置-ing看作零形式(?)。这样,以往“P+NP”构式中-ing开头的句式就成为本文中的“(?) +P”或“(?)+N”构式。由此,我们以可及性理论为依据,将下指句式按照零形式((?))、代词(P)与名词(NP)之间的可及性差异拓宽为“P+NP”、“(?)+P”与“(?)+N”三式;后两式合一为“(?)+P/NP”式,其中的“(?)”代表不定式(-ing、to)及其它省略形式(reduced form)。具体理由为:1)在van Hoek (1997)的“P+NP”构式中,P小句多为明示状语/从句,有从属关联词引导,如介词、连词等;2)van Hoek对“P+NP”构式的解释名为认知、语义,实为句法、形式;对上述-ing开头的下指句只作了静态分析,没有触及根本;3)以“(?)+P/N”替代“P+NP”,不仅关注了小句之间的名代关系,更突出了其中的事件关联;4)-ing开头的下指句,因为缺少明示语义关联,容易造成误解;这一句式恰好构成英汉比较的共同基础(TC)。以上-ing小句与汉语下指句中开头小句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均表示一个先行事件,从而自然成为其后事件/小句的背景。对前、后景的这一认识与传统观点相左:Li(2004)即认为,完成标记“了”对应后景,未完成标记“着”对应前景;英语中-ing等简化形式表示前景,而完整小句表示后景。本文以可及性、象似性与标记理论为依据,对英汉下指句式的分析同时关注话题与事件的延续性,并按时间的单向性确定前后景关系。这一阐释符合叙事语篇中语言与现实(句子与事件)的直接对应关系;采用名动两分(话题+事件)的认知分析方法,有助于对前、后景的功能判断。研究表明,不能将英语中-ing前置小句简单称作状语,同样也无法将未完成“着”与前景简单对应。同时发现,英汉下指句中的话题、时体和连接词互为关联,共同支撑小句之间的衔接关系。相对而言,汉语中的体标记更多地以词汇复合(语义)手段来实现,而英语体标记的语法化(形式化)程度更高。以上结论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与传统文献常以零散句子为据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