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是小相岭大熊猫种群内局域种群间交流的关键区域,对促进公益海和石灰窑两个局域种群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G5高速建成后,车辆主要以高架桥和隧道的方式通过该区域,原108国道车流量大大降低,道路对大熊猫迁移的影响有所降低,大熊猫越过道路进行迁徙成为可能。然而,区域周边的居民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对拖乌山大熊猫廊道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程度的利用,存在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迁徙存在干扰。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监测、调查、研究等方面技术的进步,利用红外相机开展大熊猫走廊带的研究。整合样线调查技术和社区调查,掌握拖乌山大熊猫走廊带区域的人为干扰状况、野生动物对廊道利用情况、大熊猫栖息地质量;采用Buckland、ACCESS2010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拖乌山大熊猫走廊到分布有大熊猫、林麝、藏酋猴、苏门羚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丰富;廊道分布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分布有石棉玉山竹、峨热竹等大熊猫可食竹,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大熊猫走廊带的基本要求;大熊猫的伴生动物在道路两旁活动,呈现利用廊道进行迁徙的趋势,完全有可能被大熊猫利用进行迁徙,拖乌山大熊猫走廊道对小相岭大熊猫局域种群保护意义重大;同时,拖乌山大熊猫走廊带存在放牧、采药等人文干扰,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管理,避免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迁徙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