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性批判”之“药毒”——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是当代西方后殖民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殖民理论主要集中于《后殖民理性批判——走向正在消失的当下的历史》一书。本文以此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本书的研读,分析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理论的得失。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其人其书,包括斯皮瓦克生平简介、《后殖民理性批判》的内容简介与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标题稍作解释。   第一章,梳理斯皮瓦克以哲学为切入点建立起的后殖民理性批判的理论概貌。斯皮瓦克以哲学作为切入,揭露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帝国意识形态。结合全书,本文总结出后殖民理性批判的理论目标与途径。   第二章,探讨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所运用的策略方法。斯皮瓦克在本书中娴熟运用解构策略,更加注重解构之上的重建。在处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关系时,斯皮瓦克运用了“策略”加“本质主义”的方法,提出策略本质主义。另外,斯皮瓦克使各种理论相互交融与修正,发挥理论间的张力作用,尤其发挥女性主义视角的补充作用。而对互文性人文话语的研究,则是斯皮瓦克寻找属下声音的突破口,强调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则避免了理解的简单化。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才使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性批判别具一格。   第三章,反思后殖民理性批判的不足之处。后殖民理性批判因其解构和策略本质主义方法的不可靠性,以及贯穿其中的第一世界精英思维,必然走向自我消解的深渊。解构因其破坏一切的力量,也必然使自我走向解构;策略本质主义在实践运用中的不可靠性也使得这一方法成为本质主义的幌子;斯皮瓦克虽然有着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却始终难以摆脱第一世界知识份子精英的思维,其后殖民理性批判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内部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余论部分,指出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向全球化批判的转向,并简要介绍斯皮瓦克全球化批判的内容及特点。
其他文献
柏拉图和孔子的诗学都采用对话形式,这种对话在伦理维度和心灵维度又有着很大的契合之处,这使得两种诗学有了可比性的一面。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柏拉图与孔子的诗学言说模式,来探讨
2013年1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报道:在南京市江宁区的禄口街道,有一位名叫甘传香的农妇,她29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照顾患病的丈夫。甘传香用一种采自山上的野生大豆给丈夫熬粥,长期食用后不仅丈夫的糖尿病得到控制,还使中风的丈夫神奇般地可以重新下地走路了。  神奇药效助农妇救夫  甘传香用野大豆治好丈夫顽疾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不仅对她肃然起敬,同时也对这种药效神奇的野大豆产生了浓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