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煤矿研究(1938—1945)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东部沿海工业、机关、学校、人口的內迁,刺激着重庆能源的发展。一时间,煤炭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方式。由于重庆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储藏,战时国民政府对工矿企业的大力扶持,再加上內迁工厂、机关对煤炭的大量需求。(原)天府煤矿总经理卢作孚本着“加强后方煤矿工业,以利抗战建国”的目标,抓住这个机会与河南中福煤矿公司合办天府煤矿,天府煤矿于1938年5月1日实现了抗战初期的重组。天府煤矿重组后在(原)天府煤矿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煤炭生产条件、运输条件和销售条件,建立起了战时煤炭产运销体系。首先,完善煤炭生产设备之后,天府煤矿的煤炭生产设备便开始雄冠重庆。这就直接促成了天府煤矿无出其右的煤炭生产量。其次,通过改善和完善煤炭运输方式,以达到多种运输方式并存。运输条件的改善促使天府煤矿的煤炭运输量逐年增长。最后,在国家资本的渗透和控制下,天府煤矿垄断了重庆的煤炭销售市场,实现了煤炭销售的猛增。煤炭生产条件的改善、运输方式的丰富以及煤炭销路的垄断,很自然地增加煤矿的出售量,改善煤矿经营状况,这为职工待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天府煤矿通过施行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制度,制定工人抚恤章程,给工人提供事业补助食宿、医疗卫生、教育和娱乐等福利。天府煤矿是一家政府高度控制的中外合资企业,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煤矿规模宏大等特征。遵循“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通过完善煤矿产、运、销体系,逐渐发展成为大后方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通过为战时工业提供大量的煤炭、为前线提供兵源等方式,为重庆社会、经济和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通过对煤矿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炼焦技术的创新和对交通工具的改善,对中国煤矿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天府煤矿自身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明显的排外性、疏于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等。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梳理并评述国内外有关科学家评价的方法,归纳好的做法和经验,为相关研究机构制定科学家评价方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定性、定量和新型评价范式等角度进行梳理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在华北利用陆路和海路进行了公开的大规模走私活动。天津作为华北地区重要商埠,成为了华北走私货物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并构成了以其为重要节点的华北走私网
[目的/意义]随着经济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越来越迫切,竞争情报工作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满足企业感知自身态势和竞争环境形势的需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目的/意义]最近10年来我国CSSCI期刊出现了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异常现象,部分原因是一些期刊认为降低载文量会提高影响因子,但这必然会牺牲期刊的信息和知识量。[方法/过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