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海南岛乃至我国南方海岸防护林主要的建群树种,具有抗风性能强、耐土壤贫瘠及生长较快等特性,而多项研究发现木麻黄林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凋落物较厚、不易分解,林分层次结构简单,天然更新困难等,但对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特征、更新质量及天然更新影响因素等缺少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调查方法对海南岛沿海12市县的木麻黄海防林进行了天然更新、林分因子及主要生态因子的调查,共计设立临时样地73块,分析了天然更新的特征,并通过分析气候、土壤、林分结构等影响木麻黄林下更新的潜在因素,得出影响木麻黄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子;通过国家更新质量标准评价了海南木麻黄海防林的更新质量;依据单目标与综合分析法建立良好更新树种的筛选评价方法,筛选出适宜在木麻黄林下更新的树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影响木麻黄林天然更新因子的研究,发现主要影响因子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根据木麻黄林下树种的天然更新性能筛选更新良好的树种,使其成为海防林造林树种,与木麻黄混交不仅可以提高木麻黄海防林的物种多样性而且会提高木麻黄海防林的天然更新潜力,最终实现由木麻黄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转化。结果如下:(1)全岛木麻黄海防林平均密度为1396.00株/hm~2,平均胸径为11.63 cm,平均树高为14.02 m。干湿两气候区内木麻黄多数林分因子差异不大,仅有草本盖度差异较大,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草本盖度分别为20.03%和1.43%。调查中未发现木麻黄自身天然更新的迹象,但其它树种存在天然更新现象。(2)全岛天然更新的密度达1293.63株/hm~2,更新指数为8756.97,最大更新密度少于海南其它人工林或沿海自然防护林。全岛共计发现29科50属59种树种可以在木麻黄海防林中更新,天然更新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453和0.8637,种间相遇几率为0.8639,Shannon均匀度指数为0.6242。木麻黄林天然更新的丰富度不够理想,但在有限的更新中,乔木的更新相对较好,但多样性要低于灌木。各更新相对较多的树种均为聚集分布,局部最大更新密度达17100株/hm~2,即有限的更新往往聚集在有限的地理区域内。(3)气候区是影响天然更新的重要因子,木麻黄密度是直接因子,凋落物厚度和草本盖度等为间接因子。其中湿润区更新数量、丰富度、多样性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半干旱区,气候因子特别是水分条件会明显影响天然更新的进行。木麻黄林更新与木麻黄自身密度呈负相关,而诸如凋落物厚度、草本盖度等林分因子也会通过影响林地微环境间接影响更新。此外土壤因子中pH、有机质和速效磷与更新无显著相关性,但氮(铵态氮)与两级幼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钾(速效钾)则有利于幼树的生长。(4)海南岛木麻黄林更新更新质量不高,76.72%的样地为无更新或更新不良,其中29.48%的样地为无天然更新,而更新中等以上的样地占23.29%,其中更新良好的样地只占15.07%。对比干湿两区,半干旱区内有64.29%的样地无天然更新,而湿润区只有28.81%,从更新数量的角度,可以判定湿润区的更新情况要明显好于半干旱区。通过单目标和综合评价发现,乔木中大叶相思和潺槁木姜子更新潜力最佳,小乔木中鸦胆子、露兜树和暗罗更新表现优于其它小乔木,灌木中调料九里香、刺篱木和基及树更新相对较好。综上所述,海南岛木麻黄自身无法进行天然更新,但部分树种在局部地区更新较好,同时湿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壤养分和密度、胸径较小的木麻黄林有利于更新的发生。因此可以通过尝试在湿润地区施肥并适当间伐木麻黄林,提高林地的更新潜力。根据良好更新树种筛选结果,还可以尝试在上述林地中混交大叶相思和潺槁木姜子,并辅种鸦胆子和露兜树等以增加更新发生的可能。通过逐步推广以实现木麻黄人工向近自然林转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