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贝沙罗汀通过PPARγ介导的途径抑制SD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探究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PPARγ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影响,目前尚未明了。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贝沙罗汀通过PPARγ介导的途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动脉的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作用以及潜在的神经血管保护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SD鼠),使用血管内穿刺模型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使用改良Garcia评分(modified Garcia score)用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使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SAH grading),死亡率和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用于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程度。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用于测量大脑皮层血流量。使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α-SMA和Smemb)的标志物。使用WB和IF测量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5-lipoxygenase-activating protein,FLAP)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白三烯B4(LTB4)。腹腔内注射贝沙罗汀、GW9662、MK886,并且使用sh-con(对照)或short hairpin RNA(shRNA)的腺病毒载体来干扰PPARγ。GW9662用于抑制PPARγ,MK886用于抑制FLAP。结果:SD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大脑皮质血流减少、脑动脉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从收缩型表型向合成型表型转化。同时,FLAP和LTB4水平增加。贝沙罗汀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大脑皮质血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抑制FLAP和LTB4的表达,这些效果被PPAPγ的特异性拮抗剂GW9662部分抑制。机制上,sh-PPARγ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被FLAP的拮抗剂MK886抑制。结论:贝沙罗汀通过激活PPARγ,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FLAP/LTB4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D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皮质血流和抑制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第二部分吡格列酮通过激活内皮细胞PPARγ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平滑肌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神经血管网络的重要的一员,参与到多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血管功能损害中。内皮细胞作为脑动脉的重要成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和平滑肌细胞互相作用,影响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进而影响神经血管的功能。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动脉内皮细胞通过内皮素1和内皮素受体A调控的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内皮细胞的PPARγ介导的内皮素1/内皮素受体A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使用血管内穿刺模型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腹腔内注射吡格列酮,使用改良Garcia评分(modified Garcia score)用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用于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水肿情况。激光多普勒用于测量大脑皮层血流量。使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α-SMA和Smemb)的标志物。使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内皮素1(ET-1)的表达。在细胞试验中,使用血红蛋白刺激内皮细胞、吡格列酮作用于内皮细胞,随后将内皮细胞分泌的上清液用于培养平滑肌细胞,ELISA检测内皮细胞分泌的ET-1表达情况。用WB检测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标志物和MAPK ERK和转录因子KLF4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减少SD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大脑皮质血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抑制ET-1的表达。血红蛋白刺激后的内皮细胞,可能通过增加ET-1的分泌,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吡格列酮激活PPARγ,抑制内皮细胞分泌ET-1,改善ET-1引起的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结论:吡格列酮抑制内皮细胞ET-1分泌,从而抑制ET-1介导的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这一效应是部分通过平滑肌细胞的ERK/KLF4途径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