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理论界、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产学研合作经费是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补充等层面。这些认识将产学研合作更多地视为高校对社会单方面的付出,并没有从建设高水平大学,一流学术团队的角度认识高校的产学研活动。尤其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方面表现十分突出,如考核指标强调学术论文、纵向课题等因素,使得产学研课题与纵向课题评价不对等。这种评价导向会导致高校优秀的学术资源并不是投身于产业实际需要中。早在2005年,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曾明确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探讨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的作用机理,为高校优化学术团队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文在案例研究与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借鉴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观点,从理论上探讨了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的构成,并逻辑层面还原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动态演进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合作对于学术团队核心能力形成的作用路径概念模型,以期解释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即通过产学研流入的资源流如何实现有效的学术团队建设过程,最终提高学术团队的研究绩效。论文认为: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增长轨迹是一个核心能力各要素的持续性积累和总体能力间断性跃迁两者相结合的过程。学术团队核心能力的间断性跃迁是核心能力各要素连续性积累的结果;而核心能力各要素的积累是团队核心能力实现跃迁的前提条件。借鉴资源整合的视角,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学术团队核心能力动态增长路径,提出了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的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过程及机理的“金字塔”模型,即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过程可概括为“洞察技术需求与学术前沿——技术与知识资源的识别与获取——汲取、激活与融合形成新资源——运用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与之对应资源整合的四个阶段能力,即“资源判断能力——资源识别与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资源运用能力”。首先,在现实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之间寻找学术团队的自身定位,形成对团队发展所需资源的认识;其次,识别选择并获取与团队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与知识资源,实现团队发展所需的各种创新资源的积累;再次,通过组织学习,汲取、激活并有效融合已选的团队内外部的技术与知识资源,形成团队所特有的新资源,尤其是团队的组织默会知识;最后,运用整合形成的新资源进行价值创造。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机理可概括为:通过资源整合,尤其是组织内外部技术与知识资源整合的全面实施,与团队核心能力成长过程对应的企业需求与学术前沿匹配能力、技术与知识的监测能力、学术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与学术创造力,使得学术团队在优先权的竞争中获胜。产学研合作对团队建设的影响则是通过向学术团队提供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突破团队科学研究的资源瓶颈,并通过共享整合互补性知识,产生知识的协调效应,最终创造积累新知识。各类资源流入学术团队系统内部后,作用于学术带头人和整体团队两个层次,通过促进学术带头人能力的培养,提高团队正式化程度,培养团队学习能力,创造团队文化等,影响团队核心能力的构建。基于广东五所高校98个学术团队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产学研广度(合作规模)和深度(合作层次)对学术团队建设与核心能力提升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产学研通过影响学术团队建设,进而影响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但合作层次对核心能力建设的影响作用强于合作规模,其中,合作规模虽然对团队正式化和学习能力均有正向影响作用,但与合作深度相比,其对团队正式化影响更为突出;合作层次对团队正式化、团队文化氛围、团队学习能力建设均有正向影响,但与合作规模相比,其对团队学习能力影响更为突出。并且团队正式化、团队文化氛围、团队学习能力又较为显著的影响产学研合作与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团队正式化、团队学习能力在影响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文化氛围在产学研合作规模与核心能力建设之间无中介作用,但文化氛围在合作层次与服务社会能力之间是完全中介。团队研究偏好影响产学研合作与学术团队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偏好和项目方向契合度较高时,有利于团队建设。团队人员互补性影响产学研合作与学术团队建设之间的关系。团队人员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使产学研合作对学术团队的影响作用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