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灾难新闻报道研究——以“9·11”报道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年到2006年,《时代》周刊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连续报道根据不同时期美国社会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报道方式与写作方法,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学技巧,起到了构建社会主流文化、维护社会价值观的宏观效果。可以说,《时代》周刊对9·11的报道是美国灾难新闻报道的典范。 《时代》周刊对9·11的报道有什么特点和经验?这套经验能否泊来,为我所用?如果不能直接应用,应根据中国国情作出怎样的调整?本文选取《时代》周刊5年来不同时期对9·11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时代》周刊灾难新闻报道方法、技巧等,并依据中国国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用的东西拿来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服务。 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灾难新闻概说。界定了灾难及灾难新闻的含义,指出灾难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的特点——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及所需信息的不充分性。 第二部分:介绍了美国《时代》周刊及其对9·11事件的报道,界定2001年9月14日《时代》周刊对9·11恐怖袭击报道专刊、2002年9月9日《时代》周刊纪念9·11一周年专刊及2006年9月11日《时代》周刊纪念9·11五周年专栏为文本分析对象,并指出其对9·11事件的报道是西方灾难新闻的代表。 第三部分;文本分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时代》周刊对9·11事件的报道内容,总结出其所运用的“议程设置”、“两面提示”、“诉诸感性与诉诸理性”等传播技巧与“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人本位”等写作特点。 第四部分:《时代》周刊对9·11事件的报道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提供的可供借鉴之处。本部分依据中国国情,指出了《时代》周刊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提供的可供借鉴之处,论证了一味的正面报道或“负面”报道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传播效果,强调了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的文化建构功能,探讨了灾难新闻要促进民众心理健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非学术性广告期刊《动脑》与《现代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本杂志的文章标题以及文章内容的分析,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进入新
自1978年提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理念之后,我国的报业市场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历经三十年的变革,报业结构从建国初期的党政机关报一统天下,到八十年代基层报纸大发展、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盛行,再到九十年代末期报业集团的大量组建,我国报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报业市场依然存在着同质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流动不足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着重就报业市场结构方面对报
近年来,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一个广有影响力的群体,而影响力的形成则与大众传播媒介分不开。基于对经济类报纸中的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报道的分析,本文发现,经济学公共知识
追求两性平等,构建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作为其晴雨表和温度计的媒体也空前的强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形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