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北京旧城的保护与发展仍是一个棘手的议题。如何在适应经济规律、保证首都建设的前提下延续重点保护区的城市风貌、城市肌理亟待专家和学者的智慧。近年来一个不可忽略的、旧城风貌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便是前门东区。其基本包括了北京第一批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鲜鱼口片区,也包含了重点保护区草厂片区,且自21世纪以来历经多版规划和多次拆建。另一方面,建筑师在旧城中以“微更新”、“微介入”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日渐成为潮流,而对住户行为的在地的、客观的观察、记录则成为了设计的基础。本文即一种以城市肌理为载体,从中观层面、“大数据”的角度对旧城中以住户为主的行为的观察、研究。依托日渐兴起的万能视角建筑学以及类型学的研究方式,利用谷歌地球中的卫星影像图和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数据,本文截取出一块180米见方的“草厂片段”,并去呈现、分析其2010年至2016年间城市肌理的演进与变化。在比较研究之后,文章得到了如下结论:(1)草厂片段中平屋顶的比例、数量有显著增加;(2)片段中住户搭建最多的是厨房,新增最多的也是厨房;(3)合院中“工字形”庭院数量减少,开放空间面临消弭的趋势;(4)树木数量大幅下降,绿化覆盖率急剧减少。文章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和调研资料揭示了这些变化,并分析了造成各种变化的原因,也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设计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