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作“文化千岛”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片广袤的高原为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广阔空间,丰富多姿的原生态文化在这里得到完好的保存,它们既是贵州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今天贵州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位于黔中腹地的安顺拥有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它既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移民文化。作为黔地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屯堡文化”拥有众多文化表征,如语言、建筑、服饰、饮食、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地戏是其间的典型代表,大凡有屯堡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地戏表演,它一直都是人们了解屯堡人与屯堡文化的重要窗口。六百年前,明初屯守于安顺一带的征南士兵把粗犷奔放的地戏从故地带入贵州;六百年间,屯堡人一代又一代完好地保存着这种古老的剧种;六百年后的今天,地戏仍旧是屯堡人相互依存、彼此聚合的重要精神纽带。安顺地戏缘起于原始傩舞和傩仪,其雏形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被专家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蕴涵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安顺地戏的活跃范围逐渐缩小,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肯定了地戏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与人文价值。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是一个历史悠久、寨大人多的屯堡村落,作为屯堡社区的人文中心,它享有“屯堡第一村”的美誉,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其“一村三堂地戏”的地戏分布格局在整个屯堡社区都十分罕见。本文以九溪村为田野点,以村中三堂地戏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九溪村落现状、地戏组织现状、地戏演出程序、地戏传承现状、地戏保护现状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九溪地戏与其他活态民间艺术一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加快对其进行保护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