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整个中国发展史,北宋无论是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还是科技和经济的繁荣程度,均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节点。而北宋时期健全了科举制度,并发挥其优势作用。北宋的科举制度,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以考试成绩取士,体现了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尤其是北宋时期所采用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选官的垄断,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促进了北宋时期崇文重学风气的形成。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科举考试逐渐渗透进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北宋成为一个空前的科举社会。目前,针对北宋科举制度的论文发表数量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大多是在自身学术领域开展分析。而北宋处于我国发展的转折重要节点,这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法,在查阅古籍文献的同时参考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以尽量获取真实客观的信息。同时对比前科举时代的选官制度和李唐时期科举制度,凸显出北宋科举制度的意义。科举制度最早建立于隋唐时期,北宋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本文首先对科举制度进行概述。其中制举可以理解为,全过程由天子亲临,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来开设具体考试科目,录取虽然不能在常科考试中展露其才华,但是能满足国家特殊需求的人才的考试。与此同时,太祖开宝六年,常科取士改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新增了殿试制度。解试是北宋时期科举考试中的敲门砖,只有解试合格后,考生才有机会进入省试阶段。殿试为常科的最终环节,这也是北宋时期首创,更为表现殿试的严肃性,名义上天子担任主考官,以彰显考试的隆重。本文同时也对北宋科举制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北宋的科举制度,让普通的文人学子也能进入宋廷,根据考试科目的成绩择优录取人才,理论上讲,科举制度是公平公正的。而宋廷不仅减少了科目数量,也增加了具有时代价值的新科目,不断扩招生源,这些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舞弊,北宋朝廷更是采用了是锁院、回避、弥封、誊录等制度,维护了考试的公正性。在科举社会,尤其是推崇儒学的北宋科举社会,北宋天子通过奉行科举制,将“共治天下”的变得更有可实现性,忠君爱国思想深刻于文人学子的脑海,有利于维护宋廷政府的统治。北宋科举制度弱化了农工商的差异性,并将地方的选官权力统一收归中央,同时天下精英都吸纳到宋廷手中,从而了确保社会的稳固结构和社会秩序,反映出深厚的凝聚力。寒门学子也可位列权力中心,这也营造了正直廉洁的官风,有利于官员构筑抗腐心理。与此同时,北宋科举制度更是保障了官员录取公平性,公开竞争,按成绩取士,取消了考生出身的限制,考试内容也更具有实用性。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预防了舞弊情况的出现。北宋时期还兴起了三次兴学运动,而重视学校教育这一思想也具有现代性。重文轻武思想贯穿了整个北宋历史,这也导致了士人“文人治国”的思想,北宋最终形成了皇权与学者士人共同统治天下的政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