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收入结构的变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工资性收入自2014年起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爬梳相关文献,学界到农民工资性收入研究往往包含于农民收入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收入结构变化、人力资本、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就业报酬等视角。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城镇化长期以来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大。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结合地区差异从金融发展和城镇化角度研究二者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回顾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上,构建一个纳入人口流动和金融发展因素的两部分经济体的理论模型预测城镇化和农村金融发展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利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将全国样本数据细分为全国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利用GMM系统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动态分析城镇化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比较地区间作用机制的不同。本文结论表明,农民工资性收入具有很强的惯性,上期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未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在全国区域内,城镇化对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中西部地区却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均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而金融发展规模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西部地区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其他地区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政府应该重视当地的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保障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应该做好当地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其次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建立以居住地决定户口的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政府还应将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时应将内容而非总量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对农村经济活动的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发金融工具;最后,国家政策在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不同地区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政策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