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研究人口问题案例的逐渐增多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研究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提供了丰富的多用途的信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多维的分析。
本文选取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它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相关数据,通过建立不同模型探讨人口空间化的方法并在 GIS 环境下对其进行模拟,最终将人口统计数据展布到500×500米格网上。将二期人口格网数据进行叠加,定量定位地分析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化特征,探讨引起人口分布变化的若干因素。文章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人口统计学、人口地理学、GIS和RS的角度介绍了人口空间化及空间分布变化的相关理论、技术及实践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根据湖北省相关资料的可得性,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湖北省人口数据空间化。以湖北省为例,探讨了人口空间化的方法。从自然与社会二方面选择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海拔高度与坡度)、河流、公路与铁路布局、土地利用等,定量分析其与人口统计数据间的函数关系,据此构建出基于土地利用的人口分布格网模型和基于多影响因素的人口分布综合格网模型。对每一县市,分别比较上述两个模型计算所得值与实际统计值的大小,选择误差较小的模型对该县市的人口进行空间化,最终得出湖北省1990年和2000年500×500米格网的人口分布图。
第三部分: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化。从数量和空间二个角度定量定位地分析湖北省1990年至2000年人口分布变化特征。采用集中化指数、洛伦兹指数、广狭度等指标来定量描述湖北省人口分布均衡度及集中性的变化;通过洛伦兹曲线、标准离差椭圆、人口分布重心的迁移揭示出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此外,Moran’s I指数表达出人口分布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
第四部分:湖北省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影响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化的若干因素,包括地形(海拔高度与坡度)、公路与铁路布局、河流、城市形状、社会经济及政策等。发现:自然条件仅决定人口宏观格局,对人口分布变化影响极弱;交通布局对人口分布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中;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引起人口分布变化的根本因素。此部分初步构建出基于土地利用的湖北省人口分布变化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得出主要结论,并探讨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