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面提高国民创造性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颖且适用想法或产物的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目前研究一致认为,创造性思维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是新颖性和适用性。托兰斯发散思维测验是目前最广泛的用来测量创造性的工具,主要描述了独特性、流畅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一般认为影响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和后天环境。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智力有广泛的遗传基础,因此创造性同样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生物学研究发现,前脑中的多巴胺含量会涉及到认知功能,而认知功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推测多巴胺回路可能与创造性思维有关。COMT基因是多巴胺转运的一个重要基因,研究发现COMT基因与前额叶的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和注意认知控制功能都有关联,通常被认为与创造性思维产生有关。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是指肽链初始位置的蛋氨酸(Met)被撷氨酸(Val)替代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COMT酶活性提高三到四倍。因此,Val/Val基因型的人相比Met/Met基因型的人COMT酶的活性更高,从而前额叶皮层中多巴胺浓度较低。研究发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创造性思维表现有关,通常Met/Met基因型的人的创造性表现会优于Val/Val基因型的人,而Met/Val基因型的人创造性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目前来看,我们发现关于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还比较一致,但是基因是通过怎样的脑神经机制影响创造性行为的过程尚未可知。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创造性神经基础的研究逐渐从大脑半球深入到具体脑区的具体结构以及功能。研究发现,默认网络的灰质体积以及其内部静息状态功能连接强度均与创造性发散思维有关,包括内侧前额叶、内侧颞叶、双侧顶下小叶、后扣带回等。同时,默认网络在创造性发散思维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明显激活。综上所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很可能通过多巴胺浓度的差异,作用于大脑额叶区域,如内侧前额叶等属于默认网络的区域的结构或者功能,从而影响了创造性发散思维的表现。本研究旨在探究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对创造性影响的脑神经机制。首先探究了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对创造性影响的结构基础和静息状态功能连接基础。然后探究了不同COMTVal158Met基因型在完成创造性任务过程中脑区激活的差异。研究一采用托兰斯发散思维测验对被试的创造性潜能进行评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后,对两组基因型被试的脑结构影像进行两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基因型在大脑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以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左侧顶下小叶为种子点的静息状态功能连接分析表明,Met携带组中内侧前额叶与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与创造性总分以及独创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Val/Val基因型组中内侧前额叶与左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与创造性总分以及独创性总分呈正相关。行为分析结果表明,Met携带组在创造性总分以及独创性得分上均显著高于Val/Val组。研究二采用不寻常用途任务(AUT)和物体特征任务(OTC)测量被试的创造性表现,把个体在完成两个任务时脑区激活的差值(ATU-OCT)作为创造性任务脑区激活强度。在对比了两组基因型被试完成创造性任务时脑区激活强度的差异后发现,Val/Val基因型被试组在以下脑区的激活强度均大于通常Met携带组,分别为右侧楔前叶、右侧额上回和右侧颞中回。在与各组创造性行为进行结合后分析,只有右侧颞中回的激活强度与各组的AUT流畅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且右侧颞中回的激活强度与COMT基因Val158Met基因型中Met的个数呈显著负相关行为结果分析发现,两组基因型被试在不寻常用途任务中的AUT流畅性得分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我们推测在Met携带组上,默认网络内部(内侧前额叶与左侧顶下小叶)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强度能负向预测创造性行为。在Val/Val组上,内侧前额叶与左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可以正向预测创造性思维得分。在创造性任务完成过程中,我们推测可能是右侧颞中回涉及语义加工过程中的语义表征和控制、概念整合和理解以及长时记忆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