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连接少年与成年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发展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既是学校教学的战略要求,更是国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篮球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基本运动方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篮球课程的集体性、基础性、竞争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因此,改良青少年篮球体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者试图在以往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当代学生的特点、特征,从而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提供理论参考。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提出的,该课程模式重点强调体育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体能。“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于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这一模式也是针对我国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而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亮点在于提出了三个关键要点,这也是遵循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哲学原则。研究和事实表明,只要坚持每节体育课抓住这三个关键要点,就能促进学生喜爱运动、学会运动,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第一个关键要点是运动负荷,强调无论是体能练习、技能学习,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愉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前提和保证。倡导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在75%左右,运动强度应使学生的平均心率达到140-160次/min。只要每节体育课达到这样的运动负荷,学生就会充分地“动起来”,就会获得身心健康效果。而且学生在运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也会大大降低,因为运动负荷得到保证,学生生理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就会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就能提高。第二个关键要点是体能练习,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而且体能练习要具有多样性、补偿性和趣味性。只要每节体育课都能坚持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能显著改善和提高。第三个关键要点是运动技能学练和运用,强调每节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练应该在20分钟左右,并以学练结构化运动技能为主,倡导学生多参与展示活动或对抗练习和比赛,而且重视用单元教学的方式教一个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只要坚持这样教学,学生就能学会一至几项运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期望和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努力促进学生体格健美、体能强健、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团结合作、品德高尚等。这就保证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既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体育教学的落脚点。本文主要以实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水平五阶段100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并按照身体素质、性别、篮球技术水平均等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各50人),实验组学生运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2003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授课,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两组学生均在“单盲状态”下进行为期一学期(16周)的学习和训练。利用实验教学对比研究分析方法,探索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性。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改善高中生身体、体重方面不明显,肺活量指标比传统篮球教学提高显著。2、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实验组相比于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在身体素质指标50m跑、1000m跑、握力三个指标具有显著优势。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相比于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运球指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4、在课堂效果方面,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喜爱和兴趣,改变了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项目的传统观念,学习效果明显。同时增强了学生个人幸福感和自信心,提升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敢于竞争、协作的意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应用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心肺能力、身体素质和篮球技能,满足了学生对教学的多方面需求。对于中学篮球教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在部分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和发展,给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