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中华青年会是20世纪二十年代在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大连建立的第一个青年爱国进步团体,由爱国知识分子、《泰东日报》编辑长傅立鱼倡议成立。办会宗旨为:“专以辅导青年发挥德育、智育、体育,养成高尚优美之人格,服务社会。”下设学校、讲演、体育、武术、交际、出版、救济、童子军8个部。大连中华青年会初有会员400余名,1927年增至3000余名。大连中华青年会以爱国教育为中心内容,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己任,开办昼夜学校、开设贫民识字班,举办“星期讲坛”,出版《新文化》(1924年4月更名《青年翼》,为会刊),举行水陆运动大会、足球比赛,并且还组织各种纪念日集会、游行。这些活动紧紧围绕着大连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展开:学校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使青少年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而且也为那些没有条件学习文化知识的工人、农民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星期讲坛”的数百场讲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新文化》(《青年翼》)引导人们学会思考,为青年们进行思想交流提供了园地;大规模水陆运动会的举办,不仅促使了大连中国人热衷于体育运动,增强了人们的体质,更大的意义上在于激发了大连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组织各种纪念日集会及游行活动,也促进了大连的中国人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危亡。值得一提的是,共产党人王荷波、李震瀛、陈为人等也曾以该会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组织工作。大连中华青年会举办的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大连中国人愚昧无知的状况,更促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的成熟起来,唤醒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在当时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大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1928年7月,日本殖民当局以“扰乱东三省为目的,组织政治秘密结社,策划种种阴谋”的罪名,逮捕了会长傅立鱼,并将其驱逐出大连。1932年8月,日本殖民当局以“时事关系,中华二字已属不合”为由,强行去掉会名中的“中华”二字,改名为“大连青年会”。1934年,大连青年会解体。虽然大连中华青年会最终未能摆脱解体的命运,但是在它得以存在的14(1920-1934)年中,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向旅大的中国同胞宣传了新文化、新思想,并且为马克思主义在大连的传播打开了一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