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安岭中南段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有色金属基地,也是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集中区。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运用区域成矿学和成矿系统理论和方法,以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成矿系统分析为主线,对大兴安岭中南段主要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剖析。大兴安岭中南段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华北板块北缘结合部之华北板块北侧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锡林浩特微陆块之东侧。主要经历了新太古代-早元古代微陆块形成、古生代古亚洲洋陆缘增生和中生代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三大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发生了早二叠世裂陷槽火山沉积、三叠纪岩浆侵入(相当于印支期)、侏罗纪-早白垩世火山-岩浆等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的地质成矿作用,形成了晚古生代-中生代热水喷流沉积叠加后期热液、中生代构造-热液和中生代燕山期斑岩-热液3个主要的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其中,以中生代构造-热液成矿系统分布最广,其成矿空间为不同方向的张性构造或裂隙,成矿热液来源主要为岩浆期后热液和火山-次火山热液。根据大兴安岭中南段主要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内部结构关系(图)研究,本区矿床类型有端员型的,过渡型的,还有热水沉积或火山热水沉积叠加后期热液改造型,反映了成矿作用间的连续演化性。区域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研究表明,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分布和演化等均受火山沉积作用、构造运动、火山-岩浆活动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且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①从含矿地层上看,铜多金属矿床对围岩没有明显的选择性,以往普遍认为该区铜多金属矿床含矿围岩主要为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的认识有一定局限,区内大面积出露的上侏罗统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也是值得关注的含矿层位,具有寻找大型以上规模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潜力。②从构造控矿上看,该区铜多金属矿床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双重控制,二者交汇部位是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利部位。③从成矿时代上看,除了燕山早期以外,印支期和燕山晚期也是以铜为主的重要成矿阶段,尤其是燕山晚期,是区域性大规模岩浆活动末期,更加具备形成大型岩浆热液铜多金属矿床的条件。④从区域分布上看,大兴安岭中南段东坡以斑岩型和热液脉型为主;主脊以热液脉型和接触交代型为主;西坡则以热液脉型和火山-次火山热液型为主。在研究区东坡发现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床的可能性较大;而在西坡发现大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可能性较大。⑤从找矿类型看,区内有可能发现其他新的矿床类型,如接触交代-斑岩型、火山热水沉积-斑岩型、接触交代-热液脉型及火山热水沉积叠加印支期或华力西晚期热液改造型、印支-燕山叠加热液脉型。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特征,结合已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和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确定了11个Ⅴ级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并提出找矿方向。在找矿理论和勘查方法上,则要用成矿系统理论和大深度找矿的思维指导寻找隐伏矿,要开展地质、化探测量浅钻取样和先进物探方法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