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产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是指女性产后4周至12个月间出现抑郁症状。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特殊类型,诊断标准和抑郁症相同,核心症状发生均在相同的2周内,包括:情绪低落,兴趣感丧失,快感缺失,睡眠和食欲受到影响,注意力受损,精神运动性障碍,疲乏,产生内疚感和无价值感,和自杀念头。在中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8~35%。产后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社会和生理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对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家庭稳定造成负面作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主要和性激素、神经递质、基因遗传、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疗法和物理治疗(经颅电刺激疗法、电休克疗法等)。产后抑郁症患者在产后这一特殊时期多有哺乳需求,口服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更为谨慎、剂量更低,患者对口服抗抑郁药的接受程度较低,依从性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较佳,针灸还以其安全性和接受度成为产后抑郁症的潜在优势疗法,但目前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尚无法确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妇女患产后抑郁多由于生产后气血大亏、气血失和,导致出现气虚、血虚、气郁、血瘀等病理变化。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气血两虚,肝郁化火和心神失养。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志、调理气机、调和气血,起到缓解抑郁症状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多种躯体症状。本研究拟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以轻中度产后抑郁症为观察对象,观察电针联合心理疗法和安慰电针联合心理疗法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以明确电针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2.研究目的评价电针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3.研究方法本研究试验采取前瞻性随机、安慰对照的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本次临床试验所有的受试者来自于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后采用简单随机法按1: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18例,共47例,入组后脱落5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后完成治疗组28例,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以支持性心理疗法作为基础治疗,每次45~60分钟,每周1次,疗程为6周,共6次。电针组选取百会、印堂、安眠、心俞、膈俞、肝俞、肾俞穴,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的电极分别于百会穴和印堂穴的针柄上,选用疏密波,频率2Hz~100Hz,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治疗每周2次,疗程为6周,共12次。安慰电针组选取百会、印堂、安眠、心俞、膈俞、肝俞、肾俞穴的旁开非穴区,浅刺不得气,连接电针仪的电极分别于百会穴和印堂穴的针柄上,不通电,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治疗每周2次,疗程为6周,共12次。由专人完成量表测评、数据的收集、录入和分析。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和总有效率,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抑郁自评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母性功能巴金量表治疗结束时与基线期相比的差值,安全性评价为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测评时点为入组治疗时(基线期)、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治疗第6周。4.研究结果4.1基线资料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患者在病程、年龄、分娩方式、文化程度、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母性功能巴金量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4.2主要疗效评价指标4.2.1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第4周、第6周评分相较于基线期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分别为15.46±4.13和6.64±4.03,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为14.86±4.70和4.86±2.88。组间比较:两组在各个测评时点评分和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差值8.82±3.65,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差值10.00±3.96。4.2.2总有效率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安慰电针组为100.00%,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次要疗效评价指标4.3.1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组内比较: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在治疗第4周、第6周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分别为17.59±4.16和10.18±5.40,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分别为17.28±4.85和7.86±5.92。组间比较:两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为7.04±6.20和9.21±6.05。4.3.2抑郁自评量表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第2周、第4周和第6周评分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4周、第6周评分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治疗前后分值分别为61.03±7.75和51.63±12.58,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分别为55.54±9.20和43.79±11.43。组间比较:两组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差值为9.40±8.83,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差值11.75±10.15。4.3.3焦虑自评量表组内比较: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在治疗第4周和第6周评分相较于基线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为53.96±8.32和45.65±10.31,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的分值分别为50.89±8.90和43.79±8.94。组间比较:两组评分和差值在治疗各个测评时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8.30±8.56,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7.11±8.37。4.3.4母性功能巴金量表组内比较: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在治疗第4周和第6周评分相较于基线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的评分为70.89±15.76和81.29±17.40,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的评分为78.07±13.54和88.29±15.33。组间比较: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评分和差值在各个测评时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为-10.39±12.90,安慰电针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为-10.21±12.13。5.结论电针和安慰电针联合心理疗法,均能改善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母性功能。依据目前数据显示,电针组和安慰电针组的疗效比较尚未见显著差异,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