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中晚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刚刚踏入青春期,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还要应对升学所带来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和压力会导致个体对学校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其学校情感投入(School emotional engagement)程度。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来看,关于学校情感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内尚未有研究揭示学校情感投入在儿童中晚期的发展趋势,并且也很少有研究考虑父母教养行为和同伴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儿童中晚期学校情感投入的发展变化,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接纳在学校情感投入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由两个子研究组成:研究一借助横断研究设计,以5979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学校态度量表(SLAQ)测量被试的学校情感投入程度,父母教养行为量表(CRPR)测量父母教养方式,并采用同伴提名测量被试的同伴接纳程度,通过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探索学校情感投入的年级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对学校情感投入的预测作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对490名四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追踪,通过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探索学校情感投入的发展趋势,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在其中的作用。横断研究结果表明:(1)四到八年级儿童情感投入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的情感投入水平显著高于高年级;(2)儿童中晚期的父母积极的教养行为对学校情感投入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消极的教养行为对学校情感投入有负向的预测作用;(3)儿童中晚期的同伴接纳程度对学校情感投入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父母双方不同的教养行为组合模式对学校情感投入有不同的影响。父母一方的积极教养行为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影响随另一方的积极教养行为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另一方消极教养行为的增加而减弱;父母一方的消极教养行为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影响随着另一方消极教养行为的增强而减弱,而父母一方的积极教养行为在另一方消极教养行为与学校情感投入之间并未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中晚期的学校情感投入在四到八年级呈先增后减趋势,学校情感投入的初始水平和变化速率无显著相关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父亲和母亲积极教养的初始水平均能负向预测学校情感投入的变化速率,父亲和母亲积极教养的初始水平越高,学校情感投入下降的越慢。(3)父亲和母亲消极教养的初始水平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变化速率均无显著影响。(4)同伴接纳的初始水平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变化速率并无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发展趋势起到了不同的影响,父亲和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均可以减缓学校情感投入水平的下降。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交互模式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影响不同,父母一方的消极教养,减弱了另一方的教养方式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影响,而积极教养则增强了另一方的积极教养行为对学校情感投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