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堆肥化技术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城市污泥处理方法,可以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堆肥腐熟产品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等。但是,污泥中的重金属是限制其制肥产品土地化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污泥高效、安全堆肥的原理与技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为了优化城市污泥堆肥时微生物菌剂的接种参数,建立起安全、经济、高效的堆肥工艺,首先构建了以城市污泥、蘑菇渣和废白土三种有机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堆肥实验,设计了不接种和接种5‰,10‰,15‰比例微生物菌剂四种处理。考察了接种不同含量微生物菌剂对堆肥温度、含水率、pH值、电导率、氮、磷、钾等理化指标及碳氮比、种子发芽指数等腐熟指标的影响,并利用BCR三态法分析了堆肥过程重金属的转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研究了接种5‰和156比例菌剂堆肥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四种不同处理的堆肥过程均经历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三个阶段。三种接菌处理的最高温度均高于不接种对照,10‰、15‰处理的堆体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优于5%o处理和对照,提前进入稳定期,说明高接种量处理可以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肥效率。对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15‰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10‰处理。15‰处理能够明显提高种子发芽指数,促进堆肥腐熟。在堆肥结束时,四种不同处理下的堆肥样品中重金属Cu、Cr、Pb、Zn的酸可交换态和易还原态占总量比例下降,可氧化态、残渣态占总量比例提高,生物有效性降低,表明堆肥化处理是稳定重金属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对照相比,结果表明菌剂处理对重金属Cu和Zn有较好的稳定化效果,10‰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15‰处理;而菌剂处理对Pb和Cr的稳定化效果不明显。RFLP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堆肥体系中存在共同的种属和各自特异的种属,群落结构中优势种群处于动态变化中,但Bacillus sp. Pseudoxanthomonas sp.始终存在。接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对堆肥系统中某些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其成为优势物种以促进堆肥物质的降解,在5‰处理、15‰处理及对照中形成了有差异的优势菌群。PCA分析表明接种菌剂比例对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