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是国内新建立的一种营养素度量法模型。根据国外建立营养素度量法模型的经验,对模型的验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人群调查资料这种客观指标对营养素度量法模型进行验证是目前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式,可以了解模型对居民膳食质量评价的情况和对健康结局预测的能力。作为一种营养素度量法模型,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尚需通过人群调查资料,对其科学性进行验证。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人群膳食调查资料观察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区分研究对象膳食质量和营养状况的能力,以此对模型的区分效度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纵向调查数据了解研究对象基于模型评价的膳食质量对其中心型肥胖发病的影响,以此验证模型的预测效度。研究内容与方法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首先,选择2011年18-60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和家庭称重调味品消费数据,应用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计算研究对象的膳食质量评分,然后把研究对象按照其膳食质量评分的五分位划分为五组;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各类食物、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各种营养素平均需要量的不满足率与膳食质量评分之间的关系,以此来验证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的区分效度。然后,选择1993-2011年七轮随访数据中,1993年进入队列的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18-60岁成年人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膳食质量评分与中心型肥胖的关系;研究膳食质量评分与中心型肥胖前期的关系时,则进入队列的研究对象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随访中参与体格测量的研究对象出现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后视为出现结局事件;用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计算其膳食质量评分和各类食物质量评分,然后按得分的五分位划分为五组,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质量评分、各类食物质量评分与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的关系。研究结果1.膳食质量评分较高的成年人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以及其所在社区的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吸烟和饮酒者的比例较低,且大多数生活在南部地区。2.成年人谷薯类食物摄入量随着膳食质量评分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P<0.0001);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水产类、蛋类、奶类、坚果类食物摄入量则有升高的趋势(P<0.0001)3.成年人能量、谷类蛋白摄入量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等限制性营养素的摄入量随着膳食质量评分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P<0.0001);其他来源的蛋白质、铁、维生素A、钙、维生素B1摄入量则有相反的变化趋势(P<0.0001)4.成年人不同营养素(蛋白质、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的比例均随着膳食质量评分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5.成年人的膳食质量评分随着调查年份的推移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成年人不同基本特征(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地域分布)分组内有着相同的趋势。6.相较于参照组,成年人中心型肥胖前期与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都有降低的趋势,在城市居民中HR分别为0.66(95%CI:0.50~0.88)和0.78(95%CI:0.57~1.07),其中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居民中HR分别为0.74(95%CI:0.62~0.88)和0.71(95%CI:0.59~0.87);蔬菜水果类食物质量评分最高组与评分最低组相比,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降低,在城市居民中HR为0.82(95%CI:0.59~1.13),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居民中HR为0.72(95%CI:0.59~0.87);谷薯类食物质量评分最高组与评分最低组相比,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升高,在城市居民中HR为1.62(95%CI:1.15~2.27),农村居民中HR为1.42(95%CI:1.15~1.75)。结论基于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计算的膳食质量评分可反映研究对象的膳食质量和营养状况,使模型的区分效度得到验证。通过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膳食质量评分能够预测中心型肥胖的发生风险,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度。这些都提示预包装食品营养价值评价模型可能作为指导居民合理选择健康食品的评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