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山水画在晋代发源,在唐朝兴盛。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水画的面貌不断改变,但是面貌易改,精神却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就是以文人价值为依托的文人精神。一切创作的外在轨迹都离不开精神的指向和符号语言的实践基础,精神是内在的,而符号形状是外在的。中国画所独具的写意性特点为文人们在绘画创作时抒发情感提供了空间。画家们以笔表意、以墨绘心,通过外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书写自己心中的笔墨语言,正如“诗言志”从文学史中被提出一样。“内美”一词在绘画史中,似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提法。“熟悉”是指自魏晋以来,“内美”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提法存在,比如“气韵”、“精神”、“神韵”等;“陌生”则是因为它在各个时代没有被明确定义,但心有灵犀的是,历代艺术家都朝着“内美”所指方向去发展。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特别推崇“内美思想”,他穷尽一生所追求的“内美”是中国山水画一以贯之的民族性。“内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首先缘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改变,以及人们对审美态度的改变,这促使画家、文人开始在精神上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探索。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位承上启下的大师,他开创了继宋元以来中国山水画的新风貌。黄宾虹既秉承了传统,又开拓了山水画的新思路,给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继往开来的价值取向。黄宾虹生于安徽皖南黄山一带,因其父亲早年经商,家中藏有不少黄山画派的经典之作,因而他从小耳濡目染,六岁即能高水平临摹清代名家山水画册,这也是其早年疏淡清逸画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宾虹同样也喜欢书法篆刻,直到五十岁还在学习传统,因此他的绘画有着扎实的传统基础。除了实践,黄宾虹对美术史、美术理论、实践经验等绘画理法的研究成果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是很少见的。在他的教学理念中,他提倡师法造化。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无论是黄山、泰山、九华、雁荡,还是青城、峨眉,黄宾虹都曾多次写生遍访,终于悟得“雨淋墙头,月移壁”的奥秘。他每到一处并不只是观光、遐思,更多的是写生,创作。他认真揣摩自然界山水奥妙的过程也就是灵感积累的过程,他把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创作起点,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传统笔墨。他继承的是古人的精神,学习的是古人的方法,走的却是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即以“内美思想”为核心,以精神气韵为依托的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特别其晚年作品,画面层次万千,墨色浓淡相间,虚实多变,充分展现出其绘画之“内美”,画面之“华滋”,带来了传统性、民族性、时代性融会贯通的新创举,为当代绘画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首先展开对内美思想形成发展的探索,透过其在历史中的呈现形态,去研究黄宾虹如何将内美思想升华发展,以及这种思想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