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白念珠菌感染与脾虚的相关性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p244150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鼠在脾虚状态下对消化道感染白念珠菌的易感性及其免疫学机制。阐明脾虚小鼠对白念珠菌易感性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控制其感染;明确脾虚小鼠感染白念珠菌前后某些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白念珠菌感染的关系;明确脾虚证易并发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为临床防治白念珠菌感染和脾虚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将小鼠分层随机分成四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脾虚模型组(B组)、正常感染白念珠菌组(C组)、脾虚感染白念珠菌组(D组)。采用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的复合因素制备小鼠脾虚证模型。模型成功后,经口灌给C、D组小鼠白念珠菌悬液,之后连续3周,观察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及一般状况的改变,记录并计算平均生存天数及存活率,并检测粪便及肾脏中的活白念珠菌的数量,测定小鼠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取小鼠空肠作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黏膜形态的病理学改变,电镜观察小肠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并测定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脾虚模型小鼠肠组织表达的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脾细胞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肠组织局部IFN-γmRNA和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体重及一般状况的影响脾虚小鼠比正常小鼠体重明显减轻(P<0.01),且一般状况欠佳。正常小鼠感染后体重无明显变化,而脾虚感染组小鼠的体重下降明显(P<0.01)。2.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生存天数及生存率的影响脾虚小鼠平均生存天数缩短(P<0.05),生存率下降至75%;正常小鼠感染白念珠菌后,平均生存天数无统计学意义。而脾虚小鼠感染后平均生存天数明显缩短(P<0.01),生存率下降至55%。3.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粪便活菌数的影响正常小鼠感染后,便活菌数呈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而脾虚小鼠感染后则呈逐渐增高趋势,并始终高于前者。在感染后第6天,两组小鼠的便活菌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9天、第12天、第15天及第18天,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4.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肾脏内活菌数的影响正常小鼠感染后,肾脏内活菌数相对较少,而脾虚小鼠感染后肾脏内活菌数明显增加(P<0.01)。5.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脾指数及胸腺指数的影响脾虚小鼠的脾脏及胸腺重量均低于正常小鼠,但无统计学意义。小鼠感染白念珠菌后期,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均明显增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或P<0.01),尤其是脾虚小鼠脾脏重量增加更为明显。6.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小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脾虚组小鼠小肠绒毛略变短,游离面上皮松散。正常小鼠感染后期,小肠绒毛变短且稀疏,游离面上皮立方形改变,固有膜空泡样改变,细胞轻度水肿。脾虚感染组小肠绒毛稀疏不完整,柱状上皮立方形改变,固有膜空泡样改变。7.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正常小鼠感染后期,微绒毛较细疏且长短大小不一,胞质内线粒体稍肿胀,嵴较松散,部分呈空泡样改变。脾虚感染组小鼠小肠微绒毛短少且不整齐,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呈空泡样改变,并可见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等。8.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脾虚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尤其是感染后期的脾虚小鼠下降更加明显(P<0.01)。感染后小鼠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多,正常小鼠感染后期,淋巴细胞数明显增高(P<0.01);而脾虚小鼠感染后期,单核细胞数增高明显(P<0.01),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增加。9.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脾虚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分泌减少,而正常小鼠感染后期TNF-α的分泌增多,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虚感染组小鼠TNF-α的分泌则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10.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的影响脾虚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无明显改变;正常小鼠感染后期,IL-1β含量虽有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脾虚小鼠感染后期,IL-1β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11.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小肠组织IgA含量的影响脾虚小鼠比正常小鼠小肠组织IgA含量减少,差异显著(P<0.01);小鼠感染后期,肠组织IgA分泌也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脾虚感染组小鼠IgA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1)。12.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脾脏IFN-γ和IL-10表达的影响正常小鼠感染后表达IFN-γ和IL-10的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而脾虚小鼠感染白念珠菌后期,则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13.白念珠菌消化道感染对脾虚小鼠肠组织中IFN-γmRNA及IL-10mRNA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脾虚组小鼠IFN-γmRNA表达增高(P<0.01),IL-10mRNA差异不明显;与脾虚组比较,正常与脾虚小鼠感染后肠组织表达IFN-γmRNA和IL-10mRNA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感染白念珠菌组比较,脾虚小鼠感染后期IFN-γmRNA的表达水平仍处于高水平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IL-10mRNA表达减少(P<0.05)。结论:1.小鼠在脾虚状态下对消化道感染白念珠菌的易感性增强。可使脾虚小鼠体重显著下降,脾指数及胸腺指数明显增高,还可以使平均生存天数明显缩短,生存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便活菌数持续增高,肾脏内活菌数也显著增加。2.小鼠在脾虚状态下消化道感染白念珠菌后,导致小肠组织IgA含量明显减少,削弱了消化道局部免疫防御功能。更容易加重小肠黏膜形态学改变及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还可入血播散至其它部位,造成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体内炎性细胞大量增殖。3.消化道的白念珠菌感染是否致病与小鼠的免疫力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危害更大,同时又进一步加重脾虚状态或感染的病情。脾虚小鼠在抗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应答。
其他文献
为探明湖南怀化芷江某青蛙养殖场患病黑斑蛙(白内障)的致病原,对患病蛙进行解剖后利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并用细菌16SrRNA引物进行PCR基因扩增。同时,采用19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在改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图像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疑有胰胆管病变并准备行MRI检查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Gd-DTP
在目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为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成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林木资源,需要合理进行林业树木栽培,以保证树木的更好生长。在当前的林业树木栽培中,为促使树木健康
在“红色娘子军”创作论争过程中,报告文学作者刘文韶、电影文学作者梁信和琼剧编剧吴之分别对“红色娘子军”创作史料来源作了如下叙述:
当代文论话语转型,包含了这样两个思考方向:一是当代文论机制已经暴露出了内在危机;二是转型必须根植于文学现实。究竟怎么做?
患者女。43岁,因“中上腹疼痛伴呕吐20d.加重伴进行性肤目黄染1周”收住我院肝胆外科.行肝功检查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7.0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2.00U/L。白蛋白28.80g/L,总胆红素46
对22户家庭日常使用筷子样本进行了表面微生物菌落总数和霉菌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使用6个月以上的筷子菌落总数大于1.0×103CFU/双,并伴有一定量的霉菌检出。进一步考察
随着湖北省武汉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标准不断提高,花境的使用越来越多,也发现了其中存在花卉品种本地适应性不强、后期养护不足、没有充分考虑花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