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以品种为因子,设置7个基因型蚕豆处理研究不同基因型蚕豆产量与品质性状、物质积累和转运规律、光合生理等动态特征,以及打顶处理对蚕豆以上指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供试不同基因型蚕豆品种材料间的产量差异、产量构成因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分枝数、荚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有效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分枝数小粒基因型相对较多,大粒基因型较少。供试不同基因型蚕豆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与淀粉含量值显示互补趋势;各基因型蚕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5花簇节位低于1花簇节位。成熟籽粒淀粉含量小粒基因型高于大粒基因型趋势,蛋白质含量大粒基因型高于小粒基因型、青皮基因型高于白皮基因型趋势。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起始临界期大粒白皮基因型、小粒基因型和大粒青皮基因型分别为花后15d~17d和12d~14d;干物质积累速率高峰期和快速增长期末临界期大粒青皮基因型为花后22d~23d和30d~32d,大粒白皮B410品种为30d和43d,其余因品种而异趋势;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和增长速率因品种而异,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出现于花后50d左右,较高产量基因型的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期的单株累积量达95g以上。籽粒干物质快速增长起始临界期白皮基因型为花后36d~37d,青皮基因型为花后31d~34d;干物质积累速率高峰期、快速增长期末临界期、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和增长速率均显示因品种而异趋势,最大干物质量积累均出现于花后56d左右,较高产量基因型的籽粒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期的单株累积量达40g以上。开花结荚期干物质积累量显示,叶片积累量6花簇节位以上为5花簇以下节位的2.24~4.85倍,以白皮大粒基因型和高产基因型较高,青皮基因型和低产基因型较低。同部位叶片干物质运转量与籽粒干重均达显著正相关水平;6花簇节位以上叶片干物质的相对运转量>1~5花簇节位叶>花簇始节位以下叶,显示因品种产量潜力而异;茎秆对籽粒的干物质相对运转量仅次于6花簇节位以上叶,青皮基因型显著高于白皮基因型,较高产、大粒基因型显示35d后转移效益较高。荚壳干物质转运量与籽粒产量显示非显著正相关。不同基因型荚壳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示以1~5花簇节位为主体、6花簇节位以上辅助的组成趋势,其中大粒白皮基因型显示为1~5花簇结荚型,小粒基因型显示为连续结荚型,青皮大粒基因型显示为主辅结荚型。不同基因型荚壳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值出现在各节位花后20d左右,随后随荚龄增长而降低,至花后56d趋平稳,期间可溶性糖平均下降值因品种而异,1花簇节位>5花簇节位>10花簇节位。籽粒淀粉积累在花后21d~42d维持较高速率,在56d达到最大值;不同基因型在花后21d~28d前差异较小,35d后差异加大,成熟时显示小粒基因型高于大粒基因型趋势。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以各节位花后7d左右最高,随着叶龄的增长呈降低趋势,高产基因型启豆2号和B410叶龄后期显示含量较高。蚕豆籽粒蛋白质积累速率显示花后21d~35d大粒基因型快于小粒基因型蚕豆、青皮基因型快于白皮基因型趋势,至花后35d~42d籽粒蛋白质含量大粒基因型高于小粒基因型、青皮基因型高于白皮基因型趋势,小粒基因型品种间也显差异。不同基因型蚕豆各花簇节位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 s)于该节位花簇花后16d内变化较平稳,后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以品种而异,以小粒高产型启豆2号和大粒型B410相对较高。整个开花到成熟期间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变化平稳,品种间显示一定差异。大粒基因型蚕豆第10花簇节位开花时打顶,显示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百粒重增高,产量、蛋白质、淀粉含量和叶片的干物质运转量要高于对照,各节位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增高达显著水平,较高光合速率持续时间也长,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降低量因品种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