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复杂动态网络控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串级控制(CC)系统内部含有两个控制回路,所以串级控制是提高其控制性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在设计串级控制系统时,将大多数干扰放入内环,因为在串级控制系统的内环干扰可以很快地衰减。外环控制主要负责系统的静态性能。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网络连接组成的反馈控制系统,我们称之为网络控制系统(NCSs)。在现代的大型工业控制领域,网络控制系统有广泛的应用,如航天飞机、核电站和高性能汽车。通过通信网络构成闭环回路的串级控制系统,我们称之为网络串级控制系统。网络化串级控制集合了串级控制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优点。目前来说,网络化串级控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控制结构之一并应用到许多工业系统中,如电厂、化工厂、潜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一、研究了网络化串级控制的事件触发机制(ETM)。与传统的通过预定一个阈值来降低数据释放率的事件触发机制不同,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该机制有如下优点:1),系统的数据包发送率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来节省有限的网络带宽;2),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触发机制的阈值逐渐变大,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也随之提高。基于所提出的机制,建立了考虑到乘性随机非线性项和执行器故障的网络串级控制系统的综合模型,然后得到充分条件来确保系统的均方稳定性。最后通过两个例子来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二、研究了网络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并提出新的事件触发机制。该机制与现有的事件触发机制相比,有以下三个优点:1),数据包发送率可以进一步降低,从而减少网络负担;2),当系统被外界信号干扰时,该机制可以释放更多的采样数据传送给控制器从而获得更好的闭环动态性能。3),由于该机制中对误差进行了新的定义,可以避免数据释放中的错误决策。在该机制下,使用李亚谱诺夫泛函的方法来得到充分条件,然后设计出控制器参数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参数。最后用一个带有四种情形的例子来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三、研究了变周期采样控制系统,并提出了基于变周期采样的事件触发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创新点在于:1),该事件触发机制不仅可以决定数据包的发送率,同时还将决定系统的采样周期。2),当系统被外界系统干扰时,该机制可以采取相对较小的采样周期来采取更多的数据包并且释放更多的数据包给控制器从而获得更好的动态性能。3),当系统趋于稳定的时候该机制将采用相对较大的采样周期来减少采样的次数的同时释放更少的数据包,从而节省了系统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负担。基于所提出的机制,建立了事件触发机制和变周期采样的综合模型,然后得到系统均方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用一个例子来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武汉大学教授熊沛彪博士撰写的《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一书,于2005年9月正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熊沛彪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历经数年的深入研究、补充
2002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法官职业化的目标,而法官职业化目标的实现,最关键的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官选任制度,把
目的探讨引起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收治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发生肺部感染的60例作为观察组,无肺部感染的90例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智能制造的产生为我们国家的各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的出现,既让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又让产品的流通和
在“凡进必考”的要求下,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当前多已采用公务员考试模式招考“工作人员”。但无论从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方式来看,这种招考制度都不能被认为是遴选法
我国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奠定了基础。20
阐述了由于碱液浓度偏低及水温较高等因素引起氢氧化钾中含氯化物偏高的现象,介绍了通过采取提高碱液浓度和降低水温等改进措施以提高氢氧化钾产品的竞争力.
目的探讨抗生素联合应用对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试验组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各种家庭问题是形成青少年高犯罪倾向的重要根源。如何认定和准确地把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出规律、分布状况及耐药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8年10月-2009年9月住院患者各种送检标本中分离的349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