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生活,其作品相当生动又深刻地描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本文试图通过对王蒙长达50多年的文学人生的梳理,考察民间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的影响,透视王蒙文学创作中的民间化倾向,揭示民间对于王蒙的“再塑”作用以及民间经历使王蒙不断强化创作主体的参与意识,从自我寻找到自我迷失到自我发现,再到自我超越和蜕变的心灵轨迹。 民间化文本由于其与现实紧密关联,文本直接来自民间体验,扎根于民间的日常生活状态,能与民间社会达成对话机制,言说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生命力。这也是王蒙创作至今仍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根源。从王蒙的生活和文学道路来看,民间生活尤其是在新疆与维族老百姓一起度过的16年的边陲生活以及少数民族博大深厚的多元文化资源,重新赋予王蒙新的经验、新的视野、新的知识、新的更加朴素与更加健康的态度和观念,成为王蒙文学人生的转折点——从“少共”充满革命激情高唱凯歌到“少共”与新疆精灵合二为一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再到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对人的生命本真的追问,这一特殊的经历使王蒙的身心获得了一个新的飞跃。自我意识的成长作为民间化倾向的一个中介已经成为王蒙文学发展的见证。这里隐含着政治、知识分子、民间交错空间的心理曲折和内在紧张,埋藏着王蒙文学走向多元化、综合化的内在动因。 为此,本文将分五部分展开论述:引言交待问题的提出,第一章王蒙的人生和文学经历,第二章王蒙的人生感受,梳理完王蒙的人生经历、主要的文学成就及其丰富的人生感受,可以看到王蒙人生经历尤其是新疆的民间经历对其人生和文学创作发挥的再塑作用。第三章具体分析王蒙创作中的民间化倾向,通过对王蒙文学人生三个阶段创作的梳理,从人物塑造、艺术风格、语言运用、叙事方式等方面论述其作品中的民间化倾向。最后为结语。